是的,這和IT系統和代碼沒有什么關系;雞湯式的文章,看煩了的就關掉吧,想看的請聽我碎碎念。慣性本是物理學研究的問題,這里沒有要研究物理學里的慣性。慣性無時無刻地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你我都沒有察覺而已。慣性這個牛頓第一定理,其實早就已經還給老師了。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慣性定理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也就是說物體在沒有收到外力作用的情況是下會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的。其實你每天含辛茹苦寫的代碼和系統未嘗不是這樣,小到一行代碼,大到一個系統無不如是,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而已;然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充滿着慣性呢?
當你將一段代碼、一個函數和一個類提交到svn或者git等版本管理軟件的那一刻開始,代碼慣性和系統慣性就已經開始形成了。當你為了系統能按時上線,日以繼夜地完成的代碼難免有bug。信不信由你,反正那個bug靜靜地躺在那里。隨着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和bug的不斷修復,系統變得越來越重,越來越慢了。終於有一日,你看到了不堪的代碼,那個畫面實在慘不忍賭,於是千萬個草泥馬不斷地奔騰,心里默默地說着“寫的都是垃圾”。然而,系統一旦上線,隨着時間的推移,為了保證系統的健壯性,你是否還有勇氣去重構呢?還是說干脆將所有代碼重寫呢?想想這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情,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有時你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一個系統和代碼的慣性如何,這就取決於你的系統架構和代碼的健壯性了。當然,我們都寄希望於良好的系統慣性,一旦一個系統壞味道的慣性出現也就開始令你的工作變得混亂不堪,日復一日地在修修補補,直至你重構或者重寫這個系統。可見代碼、系統也是有慣性的。
然而人生莫不如此,這個慣性着實可以令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一個人的慣性從剛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你所處的家庭、家教、學校和周遭環境會令你形成一種慣性。這個慣性會在你人生不同的階段,不停地轉換,有的人轉換得少,有的人轉換得頻繁。當你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好的學校、教師,輕松自由和容忍失敗的環境。這着實會令你自信、從容和富於創造性。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那么的幸運;或許你和我一樣出生於邊遠山區的農村,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沒有很好的學校教育;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甚至很多事情令你無所適從、缺乏自信、甚至自卑。然而,這個壞味道的慣性比你想象中的要強大;它會令你自卑、令你墮落、令你找不着北、令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周而復始地重復下去,直到有一天,你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然而這個時候那個慣性並沒有因為你意識到要改變而停止,意識到沒有真正去做,那又有什么卵用呢?很幸運的是,意識到要改變並且認真做了,時間久了這個壞味道的慣性也就慢慢減少了,直至良性慣性的成型,進而形成另一個慣性。不知道你處於哪個慣性中呢?
今天寫了多少行良性慣性的代碼呢?而又寫了多少壞味道慣性的代碼呢?良好慣性的代碼可以另你及你代碼的后續維護者更加輕松,多寫些良性慣性的代碼吧!然而,這二十多年來,你的成長環境造就了這樣一個你,你的哪個慣性占比較多呢?這着實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或許工作和生活就是這樣的一個循環吧!若果壞味道的慣性占據了過大的比例,那你需要適時地打破那個壞味道的慣性了。
然而很多事情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不管你是否有耐心看到這里,大道理大家都懂,雞湯式的文章在這個大環境下並不少,只是我又寫了這樣一篇文章罷了。看完這樣一篇文章,日后的生活,你處在哪個慣性中的比例較多呢?這會讓你成為怎樣一個你呢?完了,接下來該干嘛還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