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文,繼續探討WinForm中的多線程問題,再次主要探討threadpool 和timer
一 ThreadPool
線程池(ThreadPool)是一種相對較簡單的方法,它適應於一些需要多個線程而又較短任務(如一些常處於阻塞狀態的線程),它的缺點是對創建的線程不能加以控制,也不能設置其優先級。由於每個進程只有一個線程池,當然每個應用程序域也只有一個線程池(對線),所以你將發現 ThreadPool類的成員函數都為static!當你首次調用ThreadPool.QueueUserWorkItem、 ThreadPool.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等,便會創建線程池實例。下面我就線程池當中的兩函數作一介紹:
public static bool QueueUserWorkItem( //調用成功則返回true
WaitCallback callBack,//要創建的線程調用的委托
object state //傳遞給委托的參數
)//它的另一個重載函數類似,只是委托不帶參數而已
此函數的作用是把要創建的線程排隊到線程池,當線程池的可用線程數不為零時(線程池有創建線程數的限制,缺身值為25),便創建此線程,否則就排隊到線程池等到它有可用的線程時才創建。Code
此函數的作用是創建一個等待線程,一旦調用此函數便創建此線程,在參數waitObject變為終止狀態或所設定的時間TimeOut到了之前,它都處於 “阻塞”狀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此“阻塞”與Thread的WaitSleepJoin狀態有很大的不同:當某Thread處於 WaitSleepJoin狀態時CPU會定期的喚醒它以輪詢更新狀態信息,然后再次進入WaitSleepJoin狀態,線程的切換可是很費資源的;而用此函數創建的線程則不同,在觸發它運行之前,CPU不會切換到此線程,它既不占用CPU的時間又不浪費線程切換時間,但CPU又如何知道何時運行它?實際上線程池會生成一些輔助線程用來監視這些觸發條件,一旦達到條件便啟動相應的線程,當然這些輔助線程本身也占用時間,但是如果你需創建較多的等待線程時,使用線程池的優勢就越加明顯。
更詳細內容如此demo:

一個很值得擴展的地方時,這里的invoke 用的是代理,其實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 action 和func。實例代碼如下:

二 Timer
它適用於需周期性調用的方法,它不在創建計時器的線程中運行,它在由系統自動分配的單獨線程中運行。這和Win32中的SetTimer方法類似。它的構造為:
TimerCallback callback,//所需調用的方法
object state,//傳遞給callback的參數
int dueTime,//多久后開始調用callback
int period//調用此方法的時間間隔
);//
如果 dueTime 為0,則 callback 立即執行它的首次調用。如果 dueTime 為 Infinite,則 callback 不調用它的方法。計時器被禁用,但使用 Change 方法可以重新啟用它。如果 period 為0或 Infinite,並且 dueTime 不為 Infinite,則 callback 調用它的方法一次。計時器的定期行為被禁用,但使用 Change 方法可以重新啟用它。如果 period 為零 (0) 或 Infinite,並且 dueTime 不為 Infinite,則 callback 調用它的方法一次。計時器的定期行為被禁用,但使用 Change 方法可以重新啟用它。
在創建計時器之后若想改變它的period和dueTime,我們可以通過調用Timer的Change方法來改變:
public bool Change(
int dueTime,
int period
);//
顯然所改變的兩個參數對應於Timer中的兩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