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網上看到了斯考特·楊(Scott Young)的快速學習方法,感覺很受鼓舞。
現在已經讀研究生了,可是發現自己自從上大學以來到現在,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問題。
我是個特別喜歡讀書的人,在大學四年中,讀了很多很多書籍,可是到現在,似乎都全部忘記了,書中的知識一點都沒有記住,真感覺花費那么多時間,看了那么多的書,可是沒有一本是自己記得牢的。我之前也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是不是我哪里出了問題,可是人的思想習慣總是習慣於呆在惰性區域。我之前也試圖做過改正,但是都沒有堅持下來,今天看了斯考特·楊(Scott Young)的經歷后,我覺得是該堅持使用他的這種方法了。
他的這種方法其實就是跟我上高中的方法差不多,只不過可惜我大學一直沒有堅持,大學里我偷懶了,現在我真該決定重新使用這種方法了,雖然時間慢一些,但是效率,帶來的收益卻是翻了不止10倍。這個方法的基本結構是:知識面、練習、自省。
第一階段:知識面覆蓋
就是先用最快的方法將一本書,或者一個學習視頻給看完。從很多方面來講,這個階段卻是效率最低的,因為你每單位時間的投入只換來了最少量的知識回報。如果你在讀一本書,我建議你不要花時間去高亮文本。這樣只會讓你的知識理解停留在低層次,而從長遠來看,也使學習效率低下。更好的方法是,閱讀時只偶爾做做筆記,或在讀過每個主要章節后寫一段落的總結。
第二階段:練習
做練習題,能極大地促進你的知識理解。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可能會落入兩個效率陷阱:
- 沒有獲得即時的反饋:研究表明,如果你想更好地學習,你需要即時的反饋。因此,做題時最好是答案在手,天下我有,每做完一題就對答案,自我審查。沒有反饋或反饋遲來的練習,只會嚴重牽制學習效率;
- 題海戰術:正如有人以為學習是始於教室終於教室,一些學生也認為大多數的知識理解產自練習題。是的,你總能通過題海戰術最終搭起知識框架,但過程緩慢、效率低下。
練習題,應該能凸顯你需要建立更好直覺的知識領域。一些技巧,比如我將會談到的費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對此則相當有效。
第三階段:自省
知識面覆蓋,與做練習題,是為了讓你知道你還有什么不懂。這並不像聽上去那么容易,畢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難矣。你以為你都懂了,其實不是,所以老犯錯;或者,你對某綜合性學科心里沒底,但又看不確切還有哪里不懂。
接下來的技巧,我稱之為“費曼技巧”,將幫助你查漏補缺,在求知路上走得更遠。當你能准確識別出你不懂的知識點時,這個技巧助你填補知識的缺口,尤其是那些最難以填補的巨大缺口。這個技巧還能兩用。即使你真的理解了某個想法,它也能讓你關聯更多的想法,於是,你可以繼續鑽研,深化理解。
費曼技巧很簡單:
- 拿張白紙;
- 在白紙頂部寫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過程;
- 用你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像你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說過,如果你不能給你的祖母解釋一樣東西,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它。簡化是一門藝術,它加強了基礎概念與復雜想法之間的思維聯系。
學得更快的策略
在這篇文章里,我描述了學習的三個階段:知識面、練習、與自省。但這可能讓你誤解,錯以為它們總在不同的時期被各自執行,從不重疊或反復。實際上,隨着不斷地深入理解知識,你可能會周而復始地經歷這些階段。你剛開始讀一個章節,只能有個大概的膚淺印象,但做過練習題和建立了直覺以后,你再回過來重新閱讀,又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溫故而知新。
總結下來就是:
1.用最快的時間讀完一本書,並且對每一章節,做出總結,記筆記
2.做習題,針對課后的習題,做完並對照答案,檢閱自己知識上的缺漏。
3.利用費曼技巧,將整本書的內容,關鍵點,在白紙上給學弟講出來,做到真正的轉化為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