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e innovator’s solution——什么才是創新的解決方案1


最近學習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研讀了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以下簡稱創新者系列。總覺得需要寫點兒什么。。(其實是要交作業,2333)


1.前言


進入正題之前,還是要先介紹一下著名的創新管理大師Christensen。克里斯坦森作為一個研究者系統研究了什么是企業創新。為什么在當前行業中具有領導地位的企業通常在創新管理中失敗?是企業高管水平不行還是企業不注重創新!?為什么有的企業在新技術上投入了巨資卻收效甚微?企業創新的方向是什么?

對於這些問題,Christensen都在他的著作中給予了研究和分析,這里我就不抄襲大師的觀點啦。推薦閱讀《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這兩本學術著作。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什么才是創新者的解決方案~

 

2.兩類創新

Christensen指出,企業創新分為 持續性創新 和 破壞性創新 2類,企業的持續性創新是對現有產品和服務的不斷改進,其目的是鞏固現有市場地位,維護現有客戶競爭力;在某一行業的主導企業中,通常持續性創新占主流,這類創新往往是企業管理者通過仔細分析現有數據作出的決策。企業的破壞性創新是指企業面向嶄新的客戶需求,顛覆性的改變已有的產品和服務,甚至創造新的服務,其目的不是為了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其結果往往是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市場,這種創新起初完全無法和已有的持續性創新競爭,當然它也不和現有的產品直接競爭,他們面向的客戶群體往往是主導企業並不關注也不服務的客戶,因為這類客戶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符合預期的收益。

然而,隨着破壞性創新的發展壯大,新技術本身的優越性逐漸體現出來,並開始蠶食主導企業的市場份額,此時,當主導企業意識到這種創新並采取應對措施時,已經為時已晚。漸漸地,破壞性創新的企業取代了傳統的行業領袖,而此時破壞性創新也轉變為了持續性創新。企業之間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新博弈。

【好枯燥,我居然寫出了這么理論的東西。。。。】

【本來還想寫有趣的東西呢!】

 

3.解決方法1:認清創新的方向

為什么絕大部分企業在新技術上投入了巨資,卻收效甚微?是這些企業高管水平不行嗎?顯然不是,要知道這些企業高管都是經過層層歷練才升職上去的!而且不可能這絕大部分的高管都沒水平吧;是這些企業掌握不了新技術嗎?答案也是否定的。真正的原因在於企業創新的方向錯了,這直接導致了創新結果的南轅北轍。

 企業在市場調查時應該基於什么進行調查!?一般我們都會遵循細分市場的理論,去研究產品的分類以及客戶的分類;然而Christensen告訴我們,產品以實現客戶的任務而產生,要進行市場調查,我們不應該基於產品分類或客戶分類,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分析產品幫助客戶完成了什么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現某項產品創新是否有價值。

用程序員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做需求分析;我們在做產品原型設計時,我們必須思考這個按鈕是為了幫助用戶完成什么樣的任務,而不是因為其他系統都有這個組件,所以我們也要開發這種組件。所有的產品最終目的都是要完成用戶的任務,過度的產品設計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為什么投入巨資卻收效甚微的原因,因為客戶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就好比打LOL,對線,補刀,出裝備,團戰都只是手段,推掉對方水晶樞紐才是游戲最終的目的。有優勢不推塔通常會葬送一場比賽的勝利,這和上述失敗企業的后果如出一轍。歸根結底,新技術,創新都只是手段,完成用戶的任務需求才是最終的目的。開發產品時應當關注的是用戶的任務,而不是現有的競爭者,現有的產品分類體系,等等

 

4.解決方法2:與渠道雙贏


創新性產品在初期往往難以進入主流渠道市場,因此產品創新還要結合渠道創新。許多創新性新產品往往並不與已有產品構成競爭關系,他們在進入市場時,通常選擇了不同於已有產品渠道的新渠道進行分銷。他們所瞄准的市場恰恰是有着廣大用戶需求,但是主導企業卻因為利潤率低而不願意做的市場。廣大用戶不得不忍受價格昂貴的高端產品,而他們僅僅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

當創新性產品通過新的途徑分銷新產品時,原有企業也正在為甩開了低端用戶而沾沾自喜。然而隨着創新性產品的不斷發展,當他們有能力超過原有主導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時,他們便開始蠶食主導企業的市場份額。當原有企業意識到創新性產品的威脅時,他們卻發現,新渠道的貨架早就被創新性產品擺滿了,自己完全喪失了原有的市場份額。舊的渠道也已經被新的渠道所取代。

 

5.解決方法3:抓Timing

抓Timing也就是抓時機的意思。企業到底采取什么樣的產品架構模式往往並不取決於技術因素,而是取決於市場的時機。

所謂市場的時機,其實就是看當前用戶的需求是尚未被滿足,還是過度被滿足。把握市場的時機,區分這兩種狀態對於產品決策至關重要。

當用戶的需求處於尚未被滿足的狀態時,產品的性能是主要的考量要素,此時采取企業內部整合,封閉系統架構能夠有效的提升產品本身特性,進而取得競爭優勢。

相反,當用戶的需求處於過分被滿足的狀態時,產品性能已經不再重要,才是企業應該外部整合,采取開放的體系結構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減少企業內部的開銷和時間成本。

 哪些業務由企業內部開發,哪些任務交給外包給其它企業!?這其實並不取決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是取決於市場的TIMING.

 

6.解決方案4:專一化

要針對用戶要完成的任務來做產品。不要把產品作成“全能型”產品。

俗話說,專業就是王道嘛!

全能型產品往往不能滿足用戶特定的需求,它只是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沒有用武之地。

 

【太困了,下次寫案例】

7.案例研究: The Story between Apple and Android

8.案例研究: Java and MS Technology

案例篇:http://www.cnblogs.com/Kassadin/p/4237499.html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