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垃圾回收(GC)原理


作為.NET進階內容的一部分,垃圾回收器(簡稱GC)是必須了解的內容。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則,本文將解釋CLR中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

基礎知識

托管堆(Managed Heap)

先來看MSDN的解釋:初始化新進程時,運行時會為進程保留一個連續的地址空間區域。這個保留的地址空間被稱為托管堆。

"托管堆也是堆",為什么這樣說呢?這么說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術語”迷惑,這個知識點的前提是“值類型和引用類型的區別”。這里假設讀者已經知道“值類型存儲在棧中,引用類型存儲在堆中。(引用類型的引用存儲在棧中)”這一重要概念。所以,根據這個理論,除值類型外,CLR要求所有資源都從托管堆分配。

托管堆維護着一個指針,這里命名為NextObjPtr,它指向下一個對象在堆中的分配位置。

CPU寄存器(CPU Register)

這個是計算機基礎知識,這里復習一下,有助於對下面“根”概念的理解。

CPU寄存器是CPU自己的"臨時存儲器",比內存的存取還快。按與CPU遠近來分,離得最近的是寄存器,然后緩存(計算機一、二、三級緩存),最后內存。

根(Roots)

類中定義的任何靜態字段,方法的參數,局部變量(僅限引用類型變量)等都是根,另外cpu寄存器中的對象指針也是根。根是CLR在堆之外可以找到的各種入口點。

對象可達與不可達(Objects reachable and unreachable)

如果一個根引用了堆中的一個對象,則該對象為“可達”,否則即是“不可達”。

垃圾回收的原因

從計算機組成的角度來講,所有的程序都是要駐留在內存中運行的。而內存是一個限制因素(大小)。除此之外,托管堆也有大小限制。如果托管堆沒有大小限制,那C#的執行速度要優於c了(托管堆的結構讓它有比c運行時堆更快的對象分配速度)。因為地址空間和存儲的限制因素,托管堆要通過垃圾回收機制,來維持它的正常運作,保證對象的分配,不會“內存溢出”。

垃圾回收的基本原理

回收分為兩個階段:  標記 --> 壓縮

標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判斷對象是否可達的過程。當所有的根都檢查完畢后,堆中將包含可達(已標記)與不可達(未標記)對象。

標記完成后,進入壓縮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垃圾回收器線性的遍歷堆,以尋找不可達對象的連續內存塊。並把可達對象移動到這里以壓縮堆。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磁盤空間的碎片整理。

如上圖所示,綠色框表示可達對象,黃色框為不可達對象。不可達對象清除后,移動可達對象實現內存壓縮(變得更緊湊)。

壓縮之后,“指向這些對象的指針”的變量和CPU寄存器現在都會失效,垃圾回收器必須重新訪問所有根,並修改它們來指向對象的新內存位置。這會造成顯著的性能損失。這個損失也是托管堆的主要缺點。

基於以上特點,垃圾回收引發的回收算法也是一項研究課題。因為如果真等到托管堆滿才開始執行垃圾回收,那就真的太“慢”了。

垃圾回收算法 - 分代(Generation)算法

代是CLR垃圾回收器采用的一種機制,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提升應用程序的性能。分代回收,速度顯然快於回收整個堆。

CLR托管堆支持3代:第0代,第1代,第2代。第0代的空間約為256KB,第1代約為2M,第2代約為10M。新構造的對象會被分配到第0代,

如上圖所示,當第0代的空間滿時,垃圾回收器啟動回收,不可達對象(上圖C、E)會被回收,存活的對象被歸為第1代。

當第0代空間已滿,第1代也開始有很多不可達對象以至空間將滿時,這時兩代垃圾都將被回收。存活下來的對象(可達對象),第0代升為第1代,第1代升為第2代。

實際CLR的代回收機制更加“智能”,如果新創建的對象生存周期很短,第0代垃圾也會立刻被垃圾回收器回收(不用等空間分配滿)。另外,如果回收了第0代,發現還有很多對象“可達”,

並沒有釋放多少內存,就會增大第0代的預算至512KB,回收效果就會轉變為:垃圾回收的次數將減少,但每次都會回收大量的內存。如果還沒有釋放多少內存,垃圾回收器將執行

完全回收(3代),如果還是不夠,則會拋出“內存溢出”異常。

也就是說,垃圾回收器會根據回收內存的大小,動態的調整每一代的分配空間預算!達到自動優化!

總結

垃圾回收背后有這樣一個基本的觀念:編程語言(大多數的)似乎總能訪問無限的內存。而開發者可以一直分配、分配再分配——像魔法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NET垃圾回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最基本的標記清除原理,清除不可達對象;再像磁盤碎片整理一樣壓縮、整理可用內存;最后通過分代算法實現性能最優化。

 

注:如果此文對您有幫助,請點擊右下方的“推薦”。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