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版權由作者李曉暉和博客園共有,若轉載請於明顯處標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
1.前言
在WebGIS中,影像金字塔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WebGIS的原理講解系列中,我討論過切圖的原理,尋址的算法,前端顯示的算法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category/600559.html。
我將前端瓦片的來源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在線瓦片,一種是離線瓦片。但是如果我們深究瓦片的真正來源,無法是來至三個切圖工具:ArcGIS的切圖工具,城管局的切圖工具以及公司的切圖工具。當然,有時候我們也能看到來至於天地圖的切圖工具或者其他第三方切圖工具。這里,我跟大家介紹另外一種切圖工具——GeoWebCache。
在geoserver1.7版本之后,geoserver本身集成了GeoWebCache這個模塊。本文介紹的是geoserver2.2版本,其本身自帶有GeoWebCache。不過如果你的geoserver版本比較老,或者想使用最新的GeoWebCache,可以自行在網上下載此工具,然后根據說明按照和配置,這里不做描述。
2.GeoWebCache簡介
2.1 總體描述
GeoWebCache(GWC)是一個采用Java實現用於緩存WMS(Web Map Service)Tile的開源項目。當地圖客戶端請求一張新地圖和Tile時,GeoWebCache將攔截這些調用然后返回緩存過的Tiles。如果找不到緩存再調用服務器上的Tiles,從而提高地圖展示的速度。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
2.2特點描述
a.GWC支持多種來源的瓦片,比如ArcGIS的瓦片。
b.GWC支持多種請求,比如WMS、WMS-C、WMTS、TMS、Googl Maps KML和Virtual Earth。
c.GWC支持在第一次請求地圖某范圍時,將此范圍內的地圖按照配置的信息進行切圖緩存。第二次同樣請求此范圍的地圖時,直接讀取緩存瓦片進行加速顯示。此功能類似於AGS的動態出圖。
d.GWC同時也支持預先將瓦片按照配置信息切完,地圖加載時直接讀取瓦片。此功能類似於AGS的瓦片緩存出圖。
3.具體配置
由於我所用的Geoserver本身自帶有此功能,所以配置相對容易。
3.1配置瓦片存放地址
在GeoServer的web.xml文件中加上如下配置,便可以控制瓦片存放的目錄:
3.2瓦片詳細信息配置
當我們配置好3.1中的地址項后,重啟tomcat,可以發現在指定的瓦片存放文件夾下產生了這樣三個文件:
其中的GeoWebCache.xml便是瓦片的詳細配置文檔。此配置項在支持使用其他來源的瓦片進行顯示上非常重要。不過,目前Geoserver中的集成版本不支持此功能,GeoWebCache的獨立版本可以支持,在以后的章節里跟我跟大家一起探討此功能。
4.切圖操作
4.1.進入gwc頁面
啟動tomcat后,在瀏覽器中直接輸入http://localhost:8680/geoserver/gwc/,可進入如下頁面:
4.2選擇需要切圖的服務
點擊list選項,可以看到能夠進行切圖的服務:
4.3進行預切圖(非必須)
如果想實現類似於AGS中預先將所有瓦片全部進行切圖的效果,可以點擊要進行切圖的圖層下的Seed this layer:
點擊Submit后,開始進行預切圖,在頁面中可以看到切圖進程:
在瓦片緩存目錄下可以看到切圖結果:
注意:在切圖頁面上,也可以停止切圖進程:
5.使用切圖服務探究
5.1如果我們的WMS請求為一般性url,是否可以自動開啟瓦片緩存服務?——不能
點擊Geoserver中的layer preview,查看某一圖層,某一URL為:http://localhost:8680/geoserver/wms?LAYERS=tilelayer&STYLES=&FORMAT=image%2Fpng&SERVICE=WMS&VERSION=1.1.1&REQUEST=GetMap&SRS=EPSG%3A4326&BBOX=104.07920033743,30.648478876565,104.08458074933,30.652787409535&WIDTH=512&HEIGHT=410。
效果如下:
查看我們的瓦片緩存文件,並沒有任何跟改圖層服務相關的瓦片緩存生成:
5.2使用特殊的WMS的url,是否可以自動開啟瓦片緩存服務?——可以
點擊此項中的png,在彈出的頁面中放大縮小,某一URL為:http://localhost:8680/geoserver/gwc/service/wms?LAYERS=urbanlayer%3Atilelayer&FORMAT=image%2Fpng&SERVICE=WMS&VERSION=1.1.1&REQUEST=GetMap&STYLES=&SRS=EPSG%3A4326&BBOX=104.1943359375,30.5419921875,104.23828125,30.5859375&WIDTH=256&HEIGHT=256
效果如下:
此時,在瓦片緩存文件夾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生成的對應緩存:
5.3由以上例子總結
對比以上兩個服務的url:
http://localhost:8680/geoserver/wms |
http://localhost:8680/geoserver/gwc/service/wms |
可以看見兩者的區別僅僅在於,當請求的URL中加上gwc/service后,便可以開啟瓦片緩存服務了。
6.可能存在的問題
6.1效率問題
如果使用動態切圖,即非預切圖。當需要切圖的數據(圖層或圖層組)很大時,會不會地圖第一次顯示比較慢?
6.2切圖效果失真問題
網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問題是GeoWebCache切片后的圖片質量降低,縮放的時候圖片像素都擁擠在一起,沒有像windows圖片查看器或者ps那樣縮小的圖片還那樣保持清晰。
原圖:
GWC瓦片:
注意:針對此問題,有網友給出了解決方案:嘗試使用maptiler切片工具,不過 maptiler工具有局限,無法整合多張圖后一起切圖。
-----歡迎轉載,但保留版權,請於明顯處標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
如果您覺得本文確實幫助了您,可以微信掃一掃,進行小額的打賞和鼓勵,謝謝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