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學習心得(二)


現在新型的網絡的基本特點???

1.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不是為了打電話。

2.網絡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不局限於單一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網絡結點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網絡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進行通信時,必須有冗余的路由。

5.網絡的結構應當盡可能簡單,同時還能夠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早期的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是以單個主機為中心的星形網。

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昂貴的中心主機的硬件和軟件資源。

分組交換網則是以網絡為中心,主機都處在網路的外圍。

用戶通過分組交換網可共享連接在網絡上的許多硬件和各種豐富的軟件資源。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典型的對它的分類是哪些???

計算機網絡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什么叫自治??看完定義還是一頭霧水)

因特網是網絡的網絡。

划分:

1.不同的作用范圍:廣域網WAN,局域網LAN,城域網MAN,個人區域網PAN

2.網絡的使用者分類:公用網,專用網

什么是接入網?它是干嘛的?

用來把用戶接入到因特網的網絡。接入網(AN)它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由ISP提供的接入網 只是起到讓用戶能夠與因特網連接的“橋梁”作用。

判定一個計算機網絡是否優秀的性能指標???

1.速率    即數據率或比特率,單位為b/s,kb/s,Mb/s,Gb/s     bit來源bit digit也就是二進制數字,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鍾的0或1,比特表示的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信息 論中使用的數據量單位。

2.帶寬     帶寬本來是指信號所具有的頻帶寬度,單位是Hz,現在“帶寬”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語,單位是b/s,kb/s,Mb/s,,,,,

                數字信號流隨時間的變化,在時間軸上信號的寬度隨帶寬的增大而變窄。

3.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絡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能夠通過網絡。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4.時延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節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信號傳輸速率(即發送速率)和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處理時延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於網絡中當時的通信量。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容易混淆的概念:對於高速網絡鏈路,我們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提高鏈路帶寬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鏈路的時延帶寬積又稱為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6.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網絡利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

為什么信道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呢???

因為時延的關系。根據排隊論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若令D0表示網絡空閑時的時延,D表示網絡當前的時延,則在適當的假定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簡單公式表示D和D0之間的關系:D=D0/(1-U),其中U是網絡的利用率,數值在0到1之間。


計算機的體系結構是怎么形成的???

相互通信的計算機必須高度協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調想當復雜。“分層”可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於研究和處理。

划分層次的重要性???

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交換必須遵守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數據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網絡協議,簡稱協議,是為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絡協議的組成要素???

語法   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語義   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同步  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舉個例子來看通信的過程。


        分層的好處:各層之間是獨立的,靈活性好,結構上可分開,易於實現和維護,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層數的多少要適當(但是多少才叫適當呢???)若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絡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實現是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前提下用何種硬件或軟件完成這些功能的問題。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TCP/IP協議是四層的: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和網絡接口層。但是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折中了一下,即綜合OSI和TCP/IP的優點,采用一種只有五層的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應用層。

實體、協議、服務和服務訪問點,這些屬於表示什么?

實體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

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

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成為服務訪問點(SAP)。

協議很復雜:協議必須把所有不利的條件事先都估計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看一個結算及網絡協議是否正確,不餓ngn光看在正常情況下是否正確,而且必須非常仔細的檢查這個協議能否應付各種異常情況。

TCP/IP的體系結構是怎么樣的??如何工作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