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申明一個jQuery對象的時候,返回的是jQuery.prototype.init對象,很多人就會不明白,init明明是jQuery.fn的方法啊,實際上這里不是方法,而是init的構造函數,因為js的prototype對象可以實現繼承,加上js的對象只是引用不會是拷貝,new jQuery,new jQuery.fn和new jQuery.fn.init的子對象是一樣的,只是有沒有執行到init的不同。
當我們使用選擇器的時候$(selector,content),就會執行init(selectot,content),我們看看inti中是怎樣執行的:
01 |
if ( typeof selector == "string" ) |
02 |
{ |
03 |
//正則匹配,看是不是HTML代碼或者是#id |
04 |
var match = quickExpr.exec( selector ); |
05 |
//沒有作為待查找的 DOM 元素集、文檔或 jQuery 對象。 |
06 |
//selector是#id的形式 |
07 |
if ( match && (match[1] || !context) ) |
08 |
{ |
09 |
// HANDLE: $(html) -> $(array) |
10 |
//HTML代碼,調用clean補全HTML代碼 |
11 |
if ( match[1] ){ |
12 |
selector = jQuery.clean( [ match[1] ], context ); |
13 |
} |
14 |
// 是: $("#id") |
15 |
else { |
16 |
//判斷id的Dom是不是加載完成 |
17 |
var elem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match[3] ); |
18 |
if ( elem ){ |
19 |
if ( elem.id != match[3] ) |
20 |
return jQuery().find( selector ); |
21 |
return jQuery( elem ); //執行完畢return |
22 |
} |
23 |
selector = []; |
24 |
} |
25 |
//非id的形式.在context中或者是全文查找 |
26 |
} |
27 |
else { |
28 |
return jQuery( context ).find( selector ); |
29 |
} |
30 |
} |
這里就說明只有選擇器寫成$('#id')的時候最快,相當於執行了一次getElementById,后邊的程序就不用再執行了。當然往往我們需要的選擇器並不是這么簡單,比如我們需要id下的CSS為className, 有這樣的寫法$('#id.className')和$('#id').find('.className');這兩種寫法的執行結果都是一樣的,比如<div id=”id”><span class=”className”></span></div>,返回的肯定都是<span class=”className”></span>,但是執行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分析一下上邊的代碼,如果不是$('#id')這樣的簡單選擇器的話,都會執行find函數,那我們再看看find到底是做用的:
01 |
find: function ( selector ) { |
02 |
//在當前的對象中查找 |
03 |
var elems = jQuery.map( this , function (elem){ |
04 |
return jQuery.find( selector, elem ); |
05 |
}); |
06 |
//下邊的代碼可以忽略,只是做一些處理 |
07 |
//這里應用了js的正則對象的靜態方法test |
08 |
//indexOf("..")需要了解一下xpath的語法,就是判斷selector中包含父節點的寫法 |
09 |
//本意就是過濾數組的重復元素 |
10 |
return this .pushStack( /[^+>] [^+>]/.test( selector ) || selector.indexOf( ".." ) > -1 ? |
11 |
jQuery.unique( elems ) : |
12 |
elems ); |
13 |
} |
如果這樣寫$('#id .className'),就會執行到擴展的find('#id .className',document),因為當前的this是document的jQuery數組,那我們在看看擴展的find他的實現,代碼比較 多,就不列出來,總之就是從第二個參數傳遞進行的dom第一個子節點開始找,遇見#比對id,遇見.比對ClassName,還有:<+-等處理。 那我們要優化,是不是就要想辦法讓第二個參數context的范圍最小,那樣遍歷是不是就很少了?
如果我們這樣寫$('#id').find('.className'),那程序只這樣執行 的,第一次init的時候執行一步getElementById,就return了,接着執行 find('.className',divDocument),divDocument就是我們第一次選擇的是div標簽,如果document下有很 多dom對象的時候,這次只遍歷divDocument是不是少了很多次,而且在第一次選擇id的速度也要比遍歷快的多。
現在大家應該是明白了吧。就是說第一層選擇最好是ID,而是簡單選擇器,目的就是定義范圍,提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