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中,好奇很重要,為什么多問幾個有助於理解


培訓中,為什么好奇很重要,為什么多問幾個有助於理解

         好奇,有一種表現形式,就是你對它感興趣,覺得它好玩,覺得這個東西和別的東西不一樣,同時也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為什么會和別的不一樣。

小時候,父親常督促我“多問幾個為什么能幫助你理解”。那個時候還小,完全不能理解“問為什么”和“理解”之間的關系。威嚴之下就哼哈答應,久而久之就當耳旁風了。不過即使現在他老人家也不能就這個問題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

斯金納箱實驗

         下面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科學試驗,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圖1 斯金納箱實驗

准備實驗

斯金納箱沒有出口,老鼠對拉桿到底發生什么作用一無所知。

 

第一階段

蜂鳴器突然響了,老鼠偶然碰了一下拉桿,美味的食品從里面出來了。

第一次純屬偶然,但是接二連三發生之后,老鼠開始注意到“按壓拉桿”和“得到美食”之間的因果關系:拉拉桿->得到美食

第二階段

經過第一個階段的學習后,老鼠為了得到食物就會一個勁兒的按壓拉桿。但是,即使按壓拉桿也未必能獲得美食。因為蜂鳴器不響時,即使去按壓拉桿,食物也不會出來。反復多次后,老鼠最終意識到了蜂鳴器和拉桿+美食之間的關系:蜂鳴器響->(拉拉桿->得到美食)

這個階段經歷了數十次乃至數百次的失敗嘗試。

這個過程中,成功是需要多次失敗來做鋪墊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這種多次失敗的體驗,是無法正確記憶的。

所謂記憶就是通過失敗和反復形成並進行強化的。

這 里還請注意,老鼠先注意到的是拉桿,然后才開始注意蜂鳴器。因為拉桿對美食出現的影響更加“直接”,當老鼠記住了拉桿和美食之后,它才開始學習蜂鳴器與 “拉桿+美食”之間的關系,這個階段的“拉桿+美食”已經是“元操作”,就像我們筷子送食物到嘴邊,無須思考就會張嘴吃食物一樣。

第三階段

假設前兩個階段蜂鳴器出現的聲音都是do,現在開始蜂鳴器發出的聲音是sol。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實驗結果表明,老鼠同樣會對蜂鳴器發出的sol音感興趣,緊接着去拉拉桿。老鼠的記憶依然是:蜂鳴器響->(拉拉桿->得到美食)

大 腦認識事物是從模糊開始的,或者說大腦的記憶比較粗,不夠精確,它無法區分do和sol等不同的音。或者說在當前階段do和sol的“意義”是相同的:響 一聲。但,這種模糊記憶對生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說,你第一次見到某人時,對方在飄逸的長發上扎着一條串珠絲帶,穿着藍色的連衣裙。而再見面時,她 燙了頭發,戴着帽子,穿着牛仔+T恤。如果大腦將這些特征都進行了精確、嚴密的記憶,那么第二次見面你就把她當作別人了,這樣帶來的麻煩就大了。生物要想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就必須依靠過去的記憶,從而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在早期自然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記憶將會對新情況的 出現毫無幫助,那么記憶也就毫無意義的。

所以,(筆者注:在生物進化早期)對記憶而言,模糊和靈活性比起嚴密精確來說,更加必要。

再比如不同人寫的同一個字,如果不是模糊和靈活性的存在,同一個字因為不同的人寫將會當作不同的字來對待,文字還有意義嗎?

大腦沒有縝密的記憶嗎?有,沒有它生物的進化速度也將會非常慢,並且可以把它們歸類為本能。雛雁或者雛鴨會跟在第一次進入眼簾的,活動的生物后面行走(冰河世紀里,小恐龍跟着樹懶,也是同樣情形嗎?)。它們會認為第一眼看到的對象就是母親。

從 進化論的角度來看,越是低等的動物,縝密記憶的比例就會越高。低等動物即使經歷過失敗,下次情形稍微不同,同樣會失敗,結果可能就是丟掉性命。反過來,人 類的大腦被賦予了非常大的靈活性:失敗,總結經驗教訓,靈活處理,下次可能就成功了。這是大腦的模糊+靈活性在幫助我們。

第四階段

這個階段,只有當蜂鳴器發出sol音時,再拉拉桿,才會出來美食。

老鼠在一開始並不會認識到這一點,老鼠“聽懂”sol當然也是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后。老鼠開始形成新的記憶:蜂鳴器發出sol音->(拉拉桿->得到美食)

但是,它依然不能“聽懂”fa,mi等音節,因為這些音節依然可以先“模糊”着,大腦不需要區分它們,或者區分出來沒有任何意義。

腦開始從模糊的任何“聲音”,開始認識到“sol”這個音節。

這點就像認識一個人,讀一本書,參加一次培訓,如果沒有老師點“重點內容”,如果沒有考試題,所有知識的細節都會被大腦的“模糊”性給“糊弄”過去。

否則的話腦將不堪重負,比如精確記憶了培訓中,老師的眉毛什么樣子,什么語調,什么姿勢,PPT中使用了什么字體,有多少行,PPT右下角有個什么圖標,有紅橙黃綠藍五種顏色,哪個同學提了個問題,他穿了什么衣服,等。

想辦法“突出”某些細節,讓它們有“意義”也就是腦記憶的過程。上課回答問題,考試,講述已知知識給別人,都處於這個行列。

第五階段

假設前面幾個階段里,sol音都是高調的,從這個階段開始,只有當發出低調的sol音,拉拉桿,美食才會出來。老鼠大概經過30次左右的失敗就能形成新的記憶:蜂鳴器發出低調sol音->(拉拉桿->得到美食)

但是,如果從第一階段開始,一直使用高調sol音,跳過區分do音的過程,老鼠很難聽懂“低調的sol”。

如果不能區分差異大的事物,那么也就不能區分這個事物中差異小的那部分。因為這個事物的差異完全被“模糊”糊弄過去了。

當老鼠學會區分do和sol之后,很容易學會區分高調的sol和低調的sol。

結論是學習要循序漸進,先從差別大的事物開始學習,再深入細節。

想起最早來公司時,一些痛苦的經歷,開始閱讀ExchangeInfo的代碼,每行都能看懂,就是不能把它們像現在這樣能按照幾條線捋清楚。當然也就是遇到SMR時,幾乎全部都要重新閱讀一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哦,原來是這個意思!”。

幾輪,十幾輪之后,工作集,流程集,實時的, 非實時的, 這個大的差異可以區分了, 這其中的一些細節也就慢慢的可以區分了。

帶着問題(BUG),去閱讀代碼,會讓你抽取出更多細節,否則你就是讀一千遍,你也不知道為什么,或者你也記不住,這些你曾經讀過的代碼也不會幫助你解決問題(記不住,就別提幫助解決問題了,就象你的工具箱里沒有這個工具,你是無法使用它的)。

書籍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記憶才是物種進化的根本基石。

                                                   ---筆者注

 

  從上述實驗過程,從   拉拉桿->得到美食 到 蜂鳴器響->(拉拉桿->得到美食),到逐步理解 蜂鳴器發出低調sol音->(拉拉桿->得到美食)。都是通過增加細節訓練讓老鼠逐步學會的。這種訓練對我們來說就可能是“考試”,“提問”,或者其它任何形式的“突出細節”的手段。

  當我們學習新東西時如果沒有“突出細節”的參與,就像是實驗中第一階段的老鼠對於蜂鳴器的認識一樣,因為毫無意義而完全沒有認識到它的存在,被“模糊性”糊弄過去了。大腦只是得到了一個非常模糊的認識,只有當某個細節對我們有“意義”時我們才會記憶。

而好奇,從而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是“突出細節”一種方法,讓大腦覺得某些“細節”有“意義”其實就是記憶過程。

 

給程序員的提示

  作為開發人員,圈內應該是有一個共識的:就是精通了一門語言,學另外一門語言也就比較快了。其背后的原因,推測應該是這樣的:

     精通一門語言后,對這門語言的一些基本認知會幫助你在學習下一門語言時,多問幾個為什么。並且這些問題是非常具體的,非天馬行空地。比如,精通了C語言后,再學C#,意識(潛)本身會帶着各種問題去認識C#:變量是如何聲明的,字符串如何賦值,為什么C#沒有指針,內存申請也是New嗎?帶着這些問題第一次讀完C#語言入門應該是和第一次讀完C語言入門學到的知識量是不一樣的。

 

總結

  好奇是表現形式,重點是隨之而來問得那幾個有助於“突出細節”的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

  1.   一方面突出細節,至於如何提問,怎么樣多問幾個為什么?我會有一篇文章專門講述,不過大致如此:
    •   與你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去對比,大小,體積,顏色,
    •   又或者,設計方式,性能,等各種你認為能夠提出critical 問題的。
  2.   另外一方面是在幫助大腦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而聯系是有利於大腦記憶又一“神器”,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講到它。
  3.   最后,如果只是“門外漢看熱鬧”的話,可能有助於記住你當前所在的場景(因為“好奇”,“高興”與LTP相關),但無助於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的問題細節。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