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得之三十六】《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


一則故事
---------------------------------------
古代有一天,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 

有點意思:
醫術排名  長兄 > 中兄 > 扁鵲 
名氣排名  扁鵲 > 中兄 > 長兄
由此可見,在群眾的心目中 能立竿見影解決問題的人永遠受到追捧,有這樣的排名也不足為奇了。  
 
試問“如果你是IT項目主管,將怎樣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

多數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嚴把測試關。測試、測試、再測試,生怕一個BUG流出去,導致一些列嚴重后果的發生。
同時也會向組織請求資源。先是強調本項目對組織的重要性,然后再闡明測試環境是保障質量的最后關卡,最后再要求組織配備最優的資源(測試團隊、高級SE等等)保證測試環境的順利進行。

我沒有否認這樣做是違規的,但我只能承認你做對了50%。
在項目管理理論中,質量管理是重要的一環,其中有兩個詞喊得最為響亮“預防”與“檢查”。 
預防(保證過程中不出錯誤)和檢查(保證錯誤不落到客戶手里)才是保質保量的根本。很顯然你僅是做了檢查,而沒有做預防。   

試問“兩者孰輕孰重?” 

想必多數管理者的預防和檢查投入工數比例為 20%:80% ,原因很簡單: 
①通過檢查,管理者可以清晰看到BUG管理台賬,並把這作為測試階段的成果物向BOSS們交差,只要BUG率在規定范圍內,說不定還能得到BOSS的好評。正所謂“立竿見影解決實際BUG,防止BUG外流。”
  預防則不然,它沒有實際的東西。即使你做得很好,BUG率控制再低,BOSS可能會認為你測試粒度不夠,甚至還會懷疑項目質量。BOSS們成天高舉科學管理方法的旗幟,拿着各種測量指標去衡量項目質量,其中bug率是重要測量指標之一,他們會相信bug率比CMM5級0.32‰還要低?所以說花費80%預防,是換不來任何好評,反而使自己陷於被動。

②再有效的預防趕不上檢查“來的實惠”,對就是對,錯就是錯,80%的投入還是值得的,20%做預防足夠了。

上面提到的兩點我也時常遇到過:
→如果 BUG率超標,會痛斥你 預防工作做得 不到位
→如果 BUG率超低,會認為你 檢查工作做得 不到位; 
真搞不懂有時候甚至還需制造BUG為滿足其BUG率。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檢查的投入應遠遠高於預防的投入,可就在兩天前,無意間看到《黃帝內經》中提及的一句話“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防重於治”乃是精髓所在。
 
預防不僅僅是各種CheckList,保證每一件事都有正確的結果。
它可以是制度、可以是計划,可以是流程,可以是規范,甚至還可以是你對他人說過的一句話。 
  
菜鳥級 QQ管理交流群:295388584
微信互動(管理心得交流站):GLXDJLZ
剛剛初步,菜鳥征集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