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互聯網的第一年


從畢業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在這一年里,談不上成功,更多的是學習和適應,打好基礎。
1.職業選擇
13年畢業那會,整個通信行業開始走下坡路,中興巨虧大面積裁員,華為也將重點轉向了終端和互聯網。最后在互聯網視頻公司PPS和語音識別公司Nuance之間,我擁抱了前者。
互聯網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開始,這讓我感覺很興奮,不幸的是,緊接着來的事就像是基因突變一樣,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2.項目組解散
培訓的第一個月,培訓的老師說音頻檢索這個項目組已經解散了,尼瑪,頓時有種受騙的感覺,招聘的時候那個面試官吹的多好多好,和盛大創新院正在合作,老板怎么怎么看重這一塊,現在一切都結束了。難怪別人都說互聯網分分秒秒都在變,這太他媽也快了吧。
3.公司收購
不到三個月,像小說一樣,公司被百度收購,裁員風波人心惶惶,還好沒有被裁,悲劇的是搞銷售的同學們全部被裁。
最后,我被分配到了公司的核心組,音視頻編解碼組。我對編解碼不大熟悉,就只知道些基本概念。想起那些壓縮算法模塊,我心里拔涼拔涼的,但是很快發現,在公司干活和在學校學習完全是兩碼事。
4.校園學習和工作
回想起來,在學校側重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idea,這跟大公司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差不多,像這些基礎性的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數學知識去革新它,是個緩慢的過程。
而公司恰恰相反,特別是小公司,一切以盈利為目的,以產品為核心,都是短時間就要出效果,的確他們確實也沒有那個能力進行長時間的消耗。特別是互聯網公司,一般都沒有太多核心的技術,大部分都是利用或者借鑒開源的代碼和工具,進行快速開發,注重解決問題,不需要理解算法底層和細節,只要有相關的概念,能看懂英文資料,只要會用API,用好接口,就行了,相反,難得就在寫邏輯,寫框架,實現整個軟件的設計。這和我們在學校里面學的那些細節算法,基本不是一碼事。事實上,也沒有那個必要,沒有人自己花幾年時間寫h.264,這些事早有人做了,並且做得很好。

5.優勢和差距
唯一的一點優勢就是懂音頻和語音算法底層,所以整個組的音頻相關部分都交給了我。
對我來說,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在學校大部分時間都是用的matlab和C,都是面向過程式的思維,注重算法這塊,基本停留在寫函數接口這塊。現在用C++開發,更注重邏輯,各種常見類和庫都不熟練,更別說開源庫,面向對象編程,多線程編程,設計模式了,所以注定這一年是苦逼的,夯實基礎。相信勤能補拙,每天自覺加班3個小時補習應用開發的技能,剩下時間,就是看代碼,熟悉開源庫,提供接口,改bug。
6.專業領域高薪標准
在這一年里,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有一點就是互聯網高薪的標准,通常情況下,某個產品碰到了技術性難題,這些難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攻克的,所以他們就跑到到傳統行業或者對手行業去挖人,給的當然是高薪,但是當產品做完或者產品沒有帶來明顯的好處,這些人也就逐漸的邊緣化,或者直接被開了。

7.收獲

通過這一年的努力,個人的編碼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現在基本上一般的算法都能自己重寫。對於各種音頻開源代碼和類庫,也可以快速直接借鑒或者摳出來,大大縮短了開發時間。自己也能獨立的完成一些簡單的應用,從UI層,邏輯層,底層都能走通一遍。

同時,項目組的工作氛圍很好,在這里結識了很多同事,和他們在一起工作很舒服,很溫暖,非常感謝各位親愛的同事們無私的幫助和照顧。

8.出路
一年很快就這樣過去了,每天的日子就是寫些接口,調用接口,感覺很沒意思,也很容易被別人替代。 互聯網應用層開發更多需要的是萬金油,寫邏輯和框架的人才,這不太適合我。和那些計算機高手相比,未來寫架構沒有任何優勢,我只能專注音頻和語音專業方向。就這樣,我義無反顧的結束了我第一份工作,開始了下一站的旅途。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