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些強矩陣和若矩陣管理方式的文章,看完后心潮澎湃,感想頗多啊!
先普及一下感念:
弱矩陣:公司由各個部門組成,各個部門各施其職,按部就班,都有自己的主管,績效由各個部門自己管理。
強矩陣:一般公司規模比較小,一個部門的人員往往要誇部門做事情,部門與部門直接沒有明顯的界限,部門績效都和軟件產品及銷量直接掛鈎。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在這里我不評價2個管理方式的好壞,不能簡單的說哪個管理方式好,一般弱矩陣適合產品比較穩定,流水線式作業。
而強矩陣適合產品難度比較大,一個部門不能完全理解一個產品,只有多個部門一起互相合作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群策群力才能使產品完善(比如一個新產品,客戶只給了大概的的需求,這個時候需求部不能完全理解產品,開發部也不能完全按需求做出東西等)。
我只是想談一下我以前一個公司的自己的切身經歷!
以前我在一個國企,做一個比較大的項目(號稱下一代系統),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達到200多人(哈哈,夠大吧!),有需求部,開發部,DBA部,測試部和售后部等。
我發現這個公司每到開會的是經常因為一個小問題互相在會上扯皮,開發說需求文檔寫的不清楚無法實現,需求說開發無能,測試說開發不夠仔細,開發說不能重現bug等等。總之不停的扯皮,各個部門不停的發牢騷都覺得自己干的很辛苦但還是被別的部門抱怨。
其實這個大公司的通病,尤其是體制內大公司的通病。因為我們部門不歸你們部門管,我說你們部門有問題最好你們部門去改,我們部門就尅閑着了。呵呵。地區人都知道!
后來我從這家公司跳出來到一個小公司,發現這樣的問題還真是少了,幾乎沒有互相扯皮的事,大家都你問我,我問你和諧的在一起工作,我到不是說這個小公司有多好,而是說這個問題在小公司挺難復現的。相信大家應該有點共鳴吧!
后來想了一想,其實原因就是大家沒有坐到一條船上!
其實一個項目由好多部門完成,理論上大家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是在制度上並不是利益共同體。說白了,對你的傷害不會造成我的傷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記得當初我從這個國企離職的時候領導問過我,對項目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改進措施,其實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是想改正這個問題卻變的很難。
但仔細想想似乎也有辦法,就是想盡辦法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利益上都要把他們能成利益共同體,
比如開發和DBA之間出現矛盾,開發讓DBA做一個表,DBA說不給做,讓開發從別的表中去join這些數據,開發說這樣做影響程序效率,再說開發一般sql語句不是很熟練,想這樣做比較費勁,於是乎互相僵持不下。
我在想如果我是領導,我會把他們捆綁成利益共同體,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把開發和DBA叫過來說:我不管誰對誰錯,我給你們一個星期來搞定這個事情,搞不定你們這個月的獎金別拿,搞的定你們這個月的績效,我會給你們每個人加一分,如果提前完成加2分。(難道這個問題真的那么難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不在一條繩子上,所以不會去關心別人怎么干。我相信如果他們通力合作最多2天就搞定。)
其實這樣做有點象韓劇里的男女主人公,第一集里他們各自的性格和職業完全不同,應該說是絕對不會有交集和成為朋友的可能,但是到了最后一集他們結婚了,呵呵,神奇吧,就是因為中間的那些集里他們倆被迫成為利益共同體,誰離開誰都不行,為了利益最大化,他們必須在一起,而且必須合作。
好了,就寫到這里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感想,不能用對錯來詮釋,只能代表我看問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