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老媽的肩周炎犯了,據她說已經幾個月了,導致晚上睡眠質量不佳。於是主動提出陪老媽去醫院看一下;
在這次看病的經歷中,產品癮又犯了,不由地yy利用技術可以如何更好地提供醫療產品服務。
從看病流程上來說,可以分為:掛號-》問診-》付費-》取葯-》進一步治療或治療完成;
從老媽的這次治療時間來說,一個花了29分鍾,其中掛號花費等待5分鍾,中間上下樓梯花了大概5分鍾,付費花了5分鍾,取葯花了大概4分鍾。也就是真正接受醫生診斷加開葯的時間大概是10分鍾,如果算上從家出發停車開車時間大概一共有1小時,也就是真正對於患者用戶產生治療的時間只是總花費的1/6,這個還是在這次醫生前面沒有其他病人需要等待的前提下完成的。
個人認為今后能夠首先改進的環節是在掛號和付費,掛號的本質和買票是一樣的,就是對一個服務的預約。包含了兩個需求:1,患者有時需要專家門診,有時在節假日要看的科室不一定有,有時自己熟悉的醫生當天不上班,有些醫療服務如:核磁共振需要提前預約;2,排隊等待選擇科室;而當前的掛號往往是需要排隊輪到你時這些信息才能予以確認,導致排隊時間過長,單個用戶處理時間較長,用戶排了半天隊結果得到自己今天無法得到治療的結果;
我想到的解決方案:在一個地域內,用戶會去固定的醫院,那么如果將醫院值班情況變得能夠在手機端可以查詢,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看的病的科室是否今天開,是由誰坐診。這樣可以解決白跑一趟的困境。同時如果醫院能夠添加一個支付賬號,通過用戶在指定app上的進行掛號付款,如果能夠將其與自己的醫保卡進行綁定,那么就可以實現遠程掛號,當掛號成功支付完成后手機上就出現短信編號或者二維碼的憑證,由於掛號看的往往不會細化到具體醫生,如果能夠實現數據庫同步的話就可以用戶憑醫保卡或者醫生利用指定軟件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進行確認。甚至,在門診預定時可以獲得當前醫生或門診的等待人數,讓用戶能夠預估等待時間安排好去醫院的時間。同時更好地使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
如果上述環節能夠打通,那么之后的付款就不再需要專門離開科室跑挺遠的距離進行可能的排隊付費了,直接醫生在開好葯之后就有一個和你的醫保卡綁定的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就生成了一份訂單,當你支付完成之后與你相關的醫保卡也就實現了完成訂單的標志,這時候你只需要去葯房拿葯就可以了,同時由於用戶拿不到葯單,也保證了用戶不可以去葯店買而不在醫院買的利益糾紛。
以上兩個環節如果能夠實現,就可以節約看病的很多時間。也降低了看病成本,我們看病往往需要人陪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需要掛號,付錢,在一個偌大的醫院里進行不斷移動,導致很難由一個人完成。其實以上從技術上的實現倒已經沒有啥技術難度,更多的是如何將數據庫的相互打通,開放,以及線下的推廣讓用戶能夠使用起來這個功能;
接下去是我的更大膽yy,也是我向往的場景。當前醫患矛盾激烈,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待遇較低,導致很多醫生一畢業就放棄當醫生,同時醫院卻常常出現人滿為患的場景,其實我們看病中的有部分病需要的是醫生的診療意見,而不是實地的治療,那么很多如果將來電視裝上攝像頭可以讓醫生有一個初步的診斷,比如:醫生說你需要做一個血化驗或者核磁共振,需要提前預約,這樣就可以節省用戶的時間,同時通過預定的服務,可以為醫生帶來額外的收入。甚至,醫生可以通過直接開葯,用戶可以通過智能電視時候進行支付,直接去醫院的葯房進行領葯。減少了醫生有限資源的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