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園子里看到一篇文章:一年讀書總結,到目前為止這是今天最多評論的文章,我就尋思園子里的朋友們很多也是追求生活多姿多彩一族呢,作為整天對着電腦的IT一族,無休止的加班忙碌或許沒有給大家太多的時間去讀書,即使是讀書也很多是技術類的書籍,但工作終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發現,希望也祝福園子里朋友們的生活都多姿多彩點,家人,朋友,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
前不久看園子里的朋友們的年終總結,新年規划很多朋友們過去一年的收獲都很大,成長的青春最美,奮斗的男人最帥,為和博客園一起成長的我們自己贊一個!最近在做職業規划,試圖活得更明白點,也因此結識了一個從事IT的好友,給我的感覺是一眼可以看出來干IT的,在技術的世界里走了很久,我想在初期有個稍微清晰點的規划或許會走的更好點,下面的附圖是上課老師推薦的職業生涯規划的書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才只看了《拆牆》,隨后是拆牆的讀后感,對其他的沒有看不發表看法,建議有時間可以看下,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成功的嘗試能收到成果,失敗的嘗試能收獲到智慧。
看完了《拆牆》后試圖像個文藝青年那樣寫點書評什么的,卻發現自己已經在二逼青年的道路上走的太遠了,但是為了這本一度以為相見恨晚的書還是結合着書中亮點寫寫吧。
聽說這本書是在職業生涯規划定位班上,那時候還不認識古典,也不知道古少俠寫過一本這么不錯的書,到豆瓣上看書評,8分的一本書,於是就決定仔細看看了,剛開始看的時候真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的很多觀點都不謀而合,十分贊同,看到最后卻有一點淡淡的平靜,沒有了最初的那種喜感,我想這或許是因為最近的課程,以及自己的規划的關系吧,書中一些觀點,在課程上也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古少俠這本書值得收藏。
你的潛能就好像你的咨詢顧問,如果一開始你信任它,它就會越來與努力,為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賴其他的東西,它就會慢慢遠離你,在你需要用的時候,它也不會再來。慢慢的,信任自己潛力的人建立起來了自信和安全感,而不信任自己潛力的人會進入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的模式。換言之,你永遠喪失了這個方面的自信,你變成了安全感的奴隸。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內在的安全感,但是內心又迫切地被需要,我們只好慢慢地轉向外界,尋求外部的寄托。這讓我們的自信完全被摧毀,恐懼開始滋生,因為我們內心的潛意識深深知道,外物是無法完全掌控的,而我們又無比依賴這些東西。這種想法讓我們活在雙重的煎熬當中:不相信自己,又隨時害怕失去。我們終將被奴役,成為安全感的奴隸。
關於安全感的觀點表示十分贊同,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要回來的;當有一個人能夠做到不卑不亢、淡定從容的時候就不會是安全感的奴隸了。最近的課程、書籍給我的唯一概念就是找到你內心深處的自己,和他聊聊天,問問他想要什么?什么對他來說有價值?是世界告訴你說的那些嗎?你還記得你的小伙伴告訴你的使命嗎?
恐懼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恐懼事情本身;第二個層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關於恐懼,還是羅斯福那句話比較經典: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你在怕什么?
問自己兩個觸底反彈的問題:如果我失敗了,新來代替我的那個家伙,他會怎么辦?既然這樣,為什么我們不這樣去做呢?
上面的這個問題在需要改變的時候多問問自己,"創新"的口號一直被喊着,但是沒有什么是可以含着口號就能成功的。創新的本質應該是放棄,放棄自己的舒適區,找到新的成長點,不願放棄舒適,放棄那些你熟悉的卻又禁錮着你的東西,創新或許只是一個口號而已。
You gotta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這段來自《當幸福來敲門》里的這句經典對白,一直是我所喜歡的,告訴自己你值得擁有最好的。
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成功的嘗試能收到成果,失敗的嘗試能收獲到智慧。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我追求的是,首先要把"必須做什么"和"應該做什么"的責任和義務從我的詞典里刪去。
看了張朝陽的這句話感到一股豪氣逼近,也要練就自己強大的氣場,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釋,try,try,try.
有能力接納那些改變不了的事物,有勇氣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物,有智慧去區別二者的差異。找到那些我們內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納。
這句話和李開復的那句十分相似,勇氣和智慧;哈哈,想起了mission是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讓別人的工作和生活輕松、快樂;
成功可以分為兩部分:你怎么看待自己;別人怎么看待你。
羅蘭,成功的意義應該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盡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種無愧於心的收獲之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或金錢。
關於成功,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這樣好吧!之前我對成功的定義是有尼瑪大把大把的錢,有房子,有車子…,現在也想有那些,但是那不再是終極的追求了,活着的意義。謝謝Hans從荷蘭帶來的"禮物",《英雄之旅》中英雄還是要帶着寶藏回歸的。
在你的視野范圍之內,你需要有精細的計划;在你聽說的范圍之內,你需要大方向的規划;而在你連聽都沒有聽到過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設計師說,好好規划你的花園,你值得擁有最美的景色;
奇跡創造者說,相信你內心所相信的,堅持你內心所堅持的,你會發現新的美好。
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的生氣來的。
那大師的這句話太特么哲理了,"沉沒成本",這個經濟學概念,大眾也是應該知道的,不要為了失去太陽而哭泣,否則你失去的還有璀璨的群星。
也有人說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死亡,而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都要直面自己生命的價值,而這個價值,是你可以去創造的,與起點無關。
想起來了保爾柯察金的那段"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碌碌無為而羞恥…"
勢者,不均也,均則無勢;
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抱怨不抱怨都一樣,關鍵是你為這個不公平做了什么?如果世界完全公平,那么我們下一步只剩下按照這個公平的方式來生活,這樣豈不是無趣得厲害?從這個角度說,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不公平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生命提供給我們,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領導機會。
想起了另一本不錯的書《不抱怨的世界》!!!
面對不公平,無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聰明的人跟隨、清高的人躲避、而勇敢而智慧的人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掌控我們這個世界。
我們願意相信一個測試的結果,一個星座的描述,卻不去相信自己內心輕微的聲音。
當我賤賤的從新精英知道了我的心智之牆是"范成功學"的時候,卻忘了古少俠在拆牆里的這句話,shit啊。
"王國維說:'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對那些太過於神奇花哨的東西,可以接觸,但要保持審慎之心。"這是給我的拆牆建議的其中一條;一直還記得那句"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這個世界因為我,會有什么樣的改變?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自己有點可憐,想都沒敢想過我會帶給世界的改變,你沒看錯,想都沒敢想過!!!真是可悲,以后要試着意淫下自己有一天會有一款產品像喬幫主那樣改變世界,又或是像馬斯克的特斯拉那樣推動一個行業!
想想都不敢的話真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