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條件編譯解析 #ifdef #ifndef #undef #else #endif


C語言和C++語言程序中廣泛存在着#ifdef或#ifndef等條件編譯語句,本篇就系統介紹下他們的用法。 這幾個宏是為了進行條件編譯。一般情況下,源程序中所有的行都參加編譯。但是有時希望對其中一部分內容只在滿足一定條件才進行編譯,也就是對一部分內容指定編譯的條件,這就是“條件編譯”。有時,希望當滿足某條件時對一組語句進行編譯,而當條件不滿足時則編譯另一組語句。 

#ifdef 

條件編譯命令最常見的形式為:
1
2
3
4
5
#ifdef 標識符
     // 程序段1
#else
     // 程序段2
#endif
它的作用是:當 標識符已經被定義過(一般是用#define命令定義),則對 程序段1進行 編譯,否則 編譯程序段2。 我們可以用它區隔一些與特定 頭文件 程序庫 和其他 文件版本 有關的代碼。
其中#else部分也可以沒有,即:
1
2
3
#ifdef 標識符
     // 程序段1
#endif

例1 不同計算機系統的條件編譯 

      這里的“程序段”可以是語句組,也可以是命令行。這種條件編譯可以提高C源程序的通用性。如果一個C源程序在不同計算機系統上運行,而不同的計算機又有一定的差異。例如,我們有一個數據類型,在Windows平台中,應該使用long類型表示,而在其他平台應該使用float表示,這樣往往需要對源程序作必要的修改,這就降低了程序的通用性。可以用以下的條件編譯

1
2
3
4
5
#ifdef WINDOWS
#    define MYTYPE long
#else
#    define MYTYPE float
#endif
如果在Windows上 編譯程序,則可以在程序的開始加上
1
#define WINDOWS
這樣則 編譯下面的命令行:
1
#define MYTYPE long
如果在這組 條件編譯命令之前曾出現以下命令行:
1
#define WINDOWS 0
預編譯后程序中的MYTYPE都用float代替。這樣, 源程序可以不必作任何修改就可以用於不同類型的 計算機系統。當然以上介紹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情況,可以根據此思路設計出其它的 條件編譯

 例2 調試程序的條件編譯  

例如,在 調試程序時,常常希望輸出一些所需的信息,而在調試完成后不再輸出這些信息。可以在 源程序中插入以下的 條件編譯段:
1
2
3
#ifdef DEBUG
print ( "device_open(%p)\n" , file);
#endif
如果在它的前面有以下命令行:
1
#define DEBUG
則在程序運行時輸出file 指針的值,以便調試分析。調試完成后只需將這個define命令行刪除即可。有人可能覺得不用 條件編譯也可達此目的,即在調試時加一批printf語句,調試后一一將printf語句刪除去。的確,這是可以的。但是,當調試時加的printf語句比較多時,修改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用 條件編譯,則不必一一刪改printf語句,只需刪除前面的一條“#define DEBUG”命令即可,這時所有的用DEBUG作 標識符的條件編譯段都使其中的printf語句不起作用,即起統一控制的作用,如同一個“開關”一樣。
代碼舉例:新建define.cpp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int argc, char * argv[] )
{
#ifdef DEBUG
     cout << "Beginning execution of main()" << endl;
#endif
     return 0;
}
運行結果為:
1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改寫 代碼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DEBUG
int main( int argc, char * argv[] )
{
#ifdef DEBUG
     cout << "Beginning execution of main()" << endl;
#endif
     return 0;
}
運行結果為:
1
2
Beginning execution of main()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更一般的情況是,#define語句是包含在一個特定的 頭文件中。比如,新建 頭文件head.h,在文件中加入代碼:
1
2
3
#define DEBUG
#ifdef DEBUG
#endif
而在define.cpp源文件中,代碼修改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head.h"
int main( int argc, char * argv[] )
{
#ifdef DEBUG
     cout<< "Beginning execution of main()" << endl;
#endif
     return 0;
}
運行結果如下:
1
2
Beginning execution of main()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結論:

通過使用#ifdef指示符,我們可以區隔一些與特定 頭文件程序庫和其他 文件版本有關的代碼。

 

#ifndef

有時也采用下面的形式:
1
2
3
4
5
#ifndef 標識符
     // 程序段1
#else
     // 程序段2
#endif
只是第一行與第一種形式不同:將“ifdef”改為“ifndef”。它的作用是:若 標識符未被定義則 編譯程序段1,否則編譯程序段2。這種形式與第一種形式的作用相反。
以上兩種形式用法差不多,根據需要任選一種,視方便而定。

 

#undef 

#undef 是在后面取消以前定義的 宏定義
該指令的形式為
#undef  標識符
其中, 標識符是一個宏名稱。如果 標識符當前沒有被定義成一個宏名稱,那么就會忽略該指令。
一旦定義 預處理器 標識符,它將保持已定義狀態且在 作用域內,直到程序結束或者使用#undef 指令取消定義。
在此程序中,我們將取消在先前程序中對 預處理器的定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string.h>
#define MAX 5
#undef MAX
void main()
{
char name[MAX]= "abcde" ; //只能用abcd,否則會提示說超出長度,原因大概是"\0"字符
cout<< "MAX = " <<MAX<<endl;
for ( int i=0;i<MAX;i++)
cout<<name<< " " <<endl;
}
得到如下錯誤消息:
未定義符號 'MAX'
初始值設定項太多
在此程序中對 MAX 定義后又取消了定義。編譯該程序時報錯。由於未定義 MAX,char name[MAX] 的 數組大小不可用,因此 編譯器發出第二個錯誤消息。
1
2
3
4
5
#define TEST_A 1
#define TEST_CLASS_A clase T1
#include "TEST.h"
#undef TEST_A
#undef TEST_CLASS_A
在這一個文件中使用宏定義:
1
2
#undef TEST_A 1
#undef TEST_CLASS_A clase T1
在#include "TEST.h" 這個文件 宏定義,釋放掉,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在文件#include "TEST.h" 中 宏定義
1
#define TEST_A 1
#define TEST_CLASS_A clase T1 起作用,過了這一語句 宏定義就釋放掉了,在test.h里,這個宏是有效的,然后出了這個頭文件,又無效了。
::
在TEST.h(或TEST.cpp)中1就是TEST_A,clase T1就是TEST_CLASS_A clase;只在TEST中有效。
程序示例:
修改已經宏定義的 符號常量的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void )
{
#define MAX 200
     printf ( "MAX= %d\n" ,MAX);
#undef MAX
#define MAX 300
     printf ( "MAX= %d\n" ,MAX);
     return 0;
}

 

 #if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if后面的是一個 表達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 標識符
1
2
3
4
5
#if 表達式
     // 程序段1
#else
     // 程序段2
#endif
它的作用是:當指定的 表達式值為真(非零)時就 編譯程序段1,否則編譯程序段2。可以事先給定一定條件,使程序在不同的條件下執行不同的功能。
例如:輸入一行字母 字符,根據需要設置 條件編譯,使之能將字母全改為大寫輸出,或全改為小寫字母輸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efine LETTER 1
int main( int argc, char * argv[] )
{
     char str[20] = "C Language" ;
     char c;
     int i=0;
     while ( (c=str[i])!= '\0' )
     {
         i++;
#if LETTER
         if (c>= 'a' &&c<= 'z' ) c=c-32;
#else
         if (c>= 'A' &&c<= 'Z' ) c=c+32;
#endif
         printf ( "%c" ,c);
     }
     return 0;
}
運行結果為:
1
C LANGUAGE
現在先定義LETTER為1,這樣在預處理 條件編譯命令時,由於LETTER為真(非零),則對第一個if語句進行編譯,運行時使小寫字母變大寫。如果將程序第一行改為:
1
#define LETTER 0
則在預處理時,對第二個if語句進行 編譯處理,使大寫字母變成小寫字母(大寫字母與相應的小寫字母的 ASCII代碼差32)。此時運行情況為:
1
c language
有人會問:不用 條件編譯命令而直接用if語句也能達到要求,用條件編譯命令有什么好處呢?的確,此問題完全可以不用條件編譯處理,但那樣做 目標程序長(因為所有語句都編譯),而采用條件編譯,可以減少被編譯的語句,從而減少目標的長度。當 條件編譯段比較多時, 目標程序長度可以大大減少。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