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機
UCM:用例建模,主要用於結構化和文檔需求方面。
UCSs:用例規格說明書,通常是文本文檔,所以描述中不可避免含有歧義。
RUCM:限制性用例建模。目標
G1.使UCMs更加可理解並且更精確。
G2.從UCMs自動生成分析模型。
針對G1的實驗性評估主要考察兩個方面:
1.RUCM是否是可用的,而且容易理解的?
2、人們用它是否可以獲得更好的模型?
二、RUCM
組成:
1、一個用於系統組織UCSs的 用例模板。
2、限制用戶寫UCSs的一系列 規則。
某種程度上基於:
1、全面的文獻綜述的結果
2、設計 自動轉換為分析模型的規則 的需求
三、用例模板
四、限制規則
可以分為兩類:
1、限制 自然語言(NL) 的使用
2、強制使用 特定的關鍵詞 來明確控制結構
比如有這樣兩條規則:
R12:僅使用簡單句; 減少歧義,以便進行自動化的自然語言語法分析; UCSs中所有的句子都要滿足這些條件。
R21:使用關鍵詞 MEANWHILE 來描述一個句子中的並發事件。
eg:The system cancels the transaction and ejects the card.
規范化的寫法應該是:The system cancels the transaction MEANWHILE the system ejects the card.
五、針對G1的實驗性評估
1、規則的可適用性
對RUCM模型 質疑、分析,從以下因素進行測量:
--可理解性、可適用性、約束性
--錯誤率
2、RUCM模型的可理解性
3、由RUCM生成的分析模型的質量
參考:http://www.cs.colostate.edu/models09/TechnicalPresentations/4cUseCaseModeli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