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的一篇關於線程同步和線程通信的文章,非常詳細,適合初學者看
源地址:http://android.group.iteye.com/group/wiki/3083-java-sync-communication
關於線程安全的文章 http://www.iteye.com/topic/806990
什么是線程同步?
當使用多個線程來訪問同一個數據時,非常容易出現線程安全問題(比如多個線程都在操作同一數據導致數據不一致),所以我們用同步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
實現同步機制有兩個方法:
1。同步代碼塊:
synchronized(同一個數據){} 同一個數據:就是N條線程同時訪問一個數據。
2。
同步方法:
public synchronized 數據返回類型 方法名(){}
就是使用 synchronized 來修飾某個方法,則該方法稱為同步方法。對於同步方法而言,無需顯示指定同步監視器,同步方法的同步監視器是 this 也就是該對象的本身(這里指的對象本身有點含糊,其實就是調用該同步方法的對象)通過使用同步方法,可非常方便的將某類變成線程安全的類,具有如下特征:
1,該類的對象可以被多個線程安全的訪問。
2,每個線程調用該對象的任意方法之后,都將得到正確的結果。
3,每個線程調用該對象的任意方法之后,該對象狀態依然保持合理狀態。
注:synchronized關鍵字可以修飾方法,也可以修飾代碼塊,但不能修飾構造器,屬性等。
實現同步機制注意以下幾點: 安全性高,性能低,在多線程用。性能高,安全性低,在單線程用。
1,不要對線程安全類的所有方法都進行同步,只對那些會改變共享資源方法的進行同步。
2,如果可變類有兩種運行環境,當線程環境和多線程環境則應該為該可變類提供兩種版本:線程安全版本和線程不安全版本(沒有同步方法和同步塊)。在單線程中環境中,使用線程不安全版本以保證性能,在多線程中使用線程安全版本.
線程通訊:
為什么要使用線程通訊?
當使用synchronized 來修飾某個共享資源時(分同步代碼塊和同步方法兩種情況),當某個線程獲得共享資源的鎖后就可以執行相應的代碼段,直到該線程運行完該代碼段后才釋放對該共享資源的鎖,讓其他線程有機會執行對該共享資源的修改。當某個線程占有某個共享資源的鎖時,如果另外一個線程也想獲得這把鎖運行就需要使用wait() 和notify()/notifyAll()方法來進行線程通訊了。
Java.lang.object 里的三個方法wait() notify() notifyAll()
wait方法導致當前線程等待,直到其他線程調用同步監視器的notify方法或notifyAll方法來喚醒該線程。
wait(mills)方法
都是等待指定時間后自動蘇醒,調用wait方法的當前線程會釋放該同步監視器的鎖定,可以不用notify或notifyAll方法把它喚醒。
notify()
喚醒在同步監視器上等待的單個線程,如果所有線程都在同步監視器上等待,則會選擇喚醒其中一個線程,選擇是任意性的,只有當前線程放棄對該同步監視器的鎖定后,也就是使用wait方法后,才可以執行被喚醒的線程。
notifyAll()方法
喚醒在同步監視器上等待的所有的線程。只用當前線程放棄對該同步監視器的鎖定后,才可以執行被喚醒的線程。
-------------------------------------------------另外的總結2--------------------------------------------
線程的同步
原子操作:根據Java規范,對於基本類型的賦值或者返回值操作,是原子操作。但這里的基本數據類型不包括long和double, 因為JVM看到的基本存儲單位是32位,而long 和double都要用64位來表示。所以無法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完成。
自增操作(++)不是原子操作,因為它涉及到一次讀和一次寫。
原子操作:由一組相關的操作完成,這些操作可能會操縱與其它的線程共享的資源,為了保證得到正確的運算結果,一個線程在執行原子操作其間,應該采取其他的措施使得其他的線程不能操縱共享資源。
同步代碼塊:為了保證每個線程能夠正常執行原子操作,Java引入了同步機制,具體的做法是在代表原子操作的程序代碼前加上synchronized標記,這樣的代碼被稱為同步代碼塊。
同步鎖:每個JAVA對象都有且只有一個同步鎖,在任何時刻,最多只允許一個線程擁有這把鎖。
當一個線程試圖訪問帶有synchronized(this)標記的代碼塊時,必須獲得 this關鍵字引用的對象的鎖,在以下的兩種情況下,本線程有着不同的命運。
1、 假如這個鎖已經被其它的線程占用,JVM就會把這個線程放到本對象的鎖池中。本線程進入阻塞狀態。鎖池中可能有很多的線程,等到其他的線程釋放了鎖,JVM就會從鎖池中隨機取出一個線程,使這個線程擁有鎖,並且轉到就緒狀態。
2、 假如這個鎖沒有被其他線程占用,本線程會獲得這把鎖,開始執行同步代碼塊。 (一般情況下在執行同步代碼塊時不會釋放同步鎖,但也有特殊情況會釋放對象鎖 如在執行同步代碼塊時,遇到異常而導致線程終止,鎖會被釋放;在執行代碼塊時,執行了鎖所屬對象的wait()方法,這個線程會釋放對象鎖,進入對象的等待池中)
線程同步的特征:
1、 如果一個同步代碼塊和非同步代碼塊同時操作共享資源,仍然會造成對共享資源的競爭。因為當一個線程執行一個對象的同步代碼塊時,其他的線程仍然可以執行對象的非同步代碼塊。(所謂的線程之間保持同步,是指不同的線程在執行同一個對象的同步代碼塊時,因為要獲得對象的同步鎖而互相牽制)
2、 每個對象都有唯一的同步鎖
3、 在靜態方法前面可以使用synchronized修飾符。
4、 當一個線程開始執行同步代碼塊時,並不意味着必須以不間斷的方式運行,進入同步代碼塊的線程可以執行Thread.sleep()或執行Thread.yield()方法,此時它並不釋放對象鎖,只是把運行的機會讓給其他的線程。
5、 Synchronized聲明不會被繼承,如果一個用synchronized修飾的方法被子類覆蓋,那么子類中這個方法不在保持同步,除非用synchronized修飾。
線程安全的類:
1、 這個類的對象可以同時被多個線程安全的訪問。
2、 每個線程都能正常的執行原子操作,得到正確的結果。
3、 在每個線程的原子操作都完成后,對象處於邏輯上合理的狀態。
釋放對象的鎖:
1、 執行完同步代碼塊就會釋放對象的鎖
2、 在執行同步代碼塊的過程中,遇到異常而導致線程終止,鎖也會被釋放
3、 在執行同步代碼塊的過程中,執行了鎖所屬對象的wait()方法,這個線程會釋放對象鎖,進入對象的等待池。
死鎖
當一個線程等待由另一個線程持有的鎖,而后者正在等待已被第一個線程持有的鎖時,就會發生死鎖。JVM不監測也不試圖避免這種情況,因此保證不發生死鎖就成了程序員的責任。
如何避免死鎖
一個通用的經驗法則是:當幾個線程都要訪問共享資源A、B、C 時,保證每個線程都按照同樣的順序去訪問他們。
線程通信
Java.lang.Object類中提供了兩個用於線程通信的方法
1、 wait():執行了該方法的線程釋放對象的鎖,JVM會把該線程放到對象的等待池中。該線程等待其它線程喚醒
2、 notify():執行該方法的線程喚醒在對象的等待池中等待的一個線程,JVM從對象的等待池中隨機選擇一個線程,把它轉到對象的鎖池中。
----------------------------------------------------線程同步的總結3---------------------------------------
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各種計算機軟件程序。每一個運行的程序可能包括多個獨立運行的線程(Thread)。
線程(Thread)是一份獨立運行的程序,有自己專用的運行棧。線程有可能和其他線程共享一些資源,比如,內存,文件,數據庫等。
當多個線程同時讀寫同一份共享資源的時候,可能會引起沖突。這時候,我們需要引入線程“同步”機制,即各位線程之間要有個先來后到,不能一窩蜂擠上去搶作一團。
同步這個詞是從英文synchronize(使同時發生)翻譯過來的。我也不明白為什么要用這個很容易引起誤解的詞。既然大家都這么用,咱們也就只好這么將就。
線程同步的真實意思和字面意思恰好相反。線程同步的真實意思,其實是“排隊”:幾個線程之間要排隊,一個一個對共享資源進行操作,而不是同時進行操作。
因此,關於線程同步,需要牢牢記住的第一點是:線程同步就是線程排隊。同步就是排隊。線程同步的目的就是避免線程“同步”執行。這可真是個無聊的繞口令。
關於線程同步,需要牢牢記住的第二點是 “共享”這兩個字。只有共享資源的讀寫訪問才需要同步。如果不是共享資源,那么就根本沒有同步的必要。
關於線程同步,需要牢牢記住的第三點是,只有“變量”才需要同步訪問。如果共享的資源是固定不變的,那么就相當於“常量”,線程同時讀取常量也不需要同步。至少一個線程修改共享資源,這樣的情況下,線程之間就需要同步。
關於線程同步,需要牢牢記住的第四點是:多個線程訪問共享資源的代碼有可能是同一份代碼,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代碼;無論是否執行同一份代碼,只要這些線程的代碼訪問同一份可變的共享資源,這些線程之間就需要同步。
為了加深理解,下面舉幾個例子。
有兩個采購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是相同的,都是遵循如下的步驟:
(1)到市場上去,尋找並購買有潛力的樣品。
(2)回到公司,寫報告。
這兩個人的工作內容雖然一樣,他們都需要購買樣品,他們可能買到同樣種類的樣品,但是他們絕對不會購買到同一件樣品,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享資源。所以,他們可以各自進行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擾。
這兩個采購員就相當於兩個線程;兩個采購員遵循相同的工作步驟,相當於這兩個線程執行同一段代碼。
下面給這兩個采購員增加一個工作步驟。采購員需要根據公司的“布告欄”上面公布的信息,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划。
這兩個采購員有可能同時走到布告欄的前面,同時觀看布告欄上的信息。這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布告欄是只讀的,這兩個采購員誰都不會去修改布告欄上寫的信息。
下面增加一個角色。一個辦公室行政人員這個時候,也走到了布告欄前面,准備修改布告欄上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員先到達布告欄,並且正在修改布告欄的內容。兩個采購員這個時候,恰好也到了。這兩個采購員就必須等待行政人員完成修改之后,才能觀看修改后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員到達的時候,兩個采購員已經在觀看布告欄了。那么行政人員需要等待兩個采購員把當前信息記錄下來之后,才能夠寫上新的信息。
上述這兩種情況,行政人員和采購員對布告欄的訪問就需要進行同步。因為其中一個線程(行政人員)修改了共享資源(布告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行政人員的工作流程和采購員的工作流程(執行代碼)完全不同,但是由於他們訪問了同一份可變共享資源(布告欄),所以他們之間需要同步。
同步鎖
前面講了為什么要線程同步,下面我們就來看如何才能線程同步。
線程同步的基本實現思路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們可以給共享資源加一把鎖,這把鎖只有一把鑰匙。哪個線程獲取了這把鑰匙,才有權利訪問該共享資源。
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例子。一些超市的外面提供了一些自動儲物箱。每個儲物箱都有一把鎖,一把鑰匙。人們可以使用那些帶有鑰匙的儲物箱,把東西放到儲物箱里面,把儲物箱鎖上,然后把鑰匙拿走。這樣,該儲物箱就被鎖住了,其他人不能再訪問這個儲物箱。(當然,真實的儲物箱鑰匙是可以被人拿走復制的,所以不要把貴重物品放在超市的儲物箱里面。於是很多超市都采用了電子密碼鎖。)
線程同步鎖這個模型看起來很直觀。但是,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個同步鎖應該加在哪里?
當然是加在共享資源上了。反應快的讀者一定會搶先回答。
沒錯,如果可能,我們當然盡量把同步鎖加在共享資源上。一些比較完善的共享資源,比如,文件系統,數據庫系統等,自身都提供了比較完善的同步鎖機制。我們不用另外給這些資源加鎖,這些資源自己就有鎖。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在代碼中訪問的共享資源都是比較簡單的共享對象。這些對象里面沒有地方讓我們加鎖。
讀者可能會提出建議:為什么不在每一個對象內部都增加一個新的區域,專門用來加鎖呢?這種設計理論上當然也是可行的。問題在於,線程同步的情況並不是很普遍。如果因為這小概率事件,在所有對象內部都開辟一塊鎖空間,將會帶來極大的空間浪費。得不償失。
於是,現代的編程語言的設計思路都是把同步鎖加在代碼段上。確切的說,是把同步鎖加在“訪問共享資源的代碼段”上。這一點一定要記住,同步鎖是加在代碼段上的。
同步鎖加在代碼段上,就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的空間浪費問題。但是卻增加了模型的復雜度,也增加了我們的理解難度。
現在我們就來仔細分析“同步鎖加在代碼段上”的線程同步模型。
首先,我們已經解決了同步鎖加在哪里的問題。我們已經確定,同步鎖不是加在共享資源上,而是加在訪問共享資源的代碼段上。
其次,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在代碼段上加什么樣的鎖。這個問題是重點中的重點。這是我們尤其要注意的問題:訪問同一份共享資源的不同代碼段,應該加上同一個同步鎖;如果加的是不同的同步鎖,那么根本就起不到同步的作用,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是說,同步鎖本身也一定是多個線程之間的共享對象。
Java語言的synchronized關鍵字
為了加深理解,舉幾個代碼段同步的例子。
不同語言的同步鎖模型都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有些不同。這里我們以當前最流行的Java語言為例。Java語言里面用synchronized關鍵字給代碼段加鎖。整個語法形式表現為
synchronized(同步鎖) {
// 訪問共享資源,需要同步的代碼段
}
這里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同步鎖本身一定要是共享的對象。
… f1() {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產生一個同步鎖
synchronized(lock1){
// 代碼段 A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面這段代碼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那個同步鎖是在函數體內部產生的。每個線程調用這段代碼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新的同步鎖。那么多個線程之間,使用的是不同的同步鎖。根本達不到同步的目的。
同步代碼一定要寫成如下的形式,才有意義。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A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你不一定要把同步鎖聲明為static或者public,但是你一定要保證相關的同步代碼之間,一定要使用同一個同步鎖。
講到這里,你一定會好奇,這個同步鎖到底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隨便聲明一個Object對象,就可以作為同步鎖?
在Java里面,同步鎖的概念就是這樣的。任何一個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為同步鎖。我們可以把Object Reference理解為對象在內存分配系統中的內存地址。因此,要保證同步代碼段之間使用的是同一個同步鎖,我們就要保證這些同步代碼段的synchronized關鍵字使用的是同一個Object Reference,同一個內存地址。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前面的代碼中聲明lock1的時候,使用了final關鍵字,這就是為了保證lock1的Object Reference在整個系統運行過程中都保持不變。
一些求知欲強的讀者可能想要繼續深入了解synchronzied(同步鎖)的實際運行機制。Java虛擬機規范中(你可以在google用“JVM Spec”等關鍵字進行搜索),有對synchronized關鍵字的詳細解釋。synchronized會編譯成 monitor enter, … monitor exit之類的指令對。Monitor就是實際上的同步鎖。每一個Object Reference在概念上都對應一個monitor。
這些實現細節問題,並不是理解同步鎖模型的關鍵。我們繼續看幾個例子,加深對同步鎖模型的理解。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A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B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代碼中,代碼段A和代碼段B就是同步的。因為它們使用的是同一個同步鎖lock1。
如果有10個線程同時執行代碼段A,同時還有20個線程同時執行代碼段B,那么這30個線程之間都是要進行同步的。
這30個線程都要競爭一個同步鎖lock1。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能夠獲得lock1的所有權,只有一個線程可以執行代碼段A或者代碼段B。其他競爭失敗的線程只能暫停運行,進入到該同步鎖的就緒(Ready)隊列。
每一個同步鎖下面都掛了幾個線程隊列,包括就緒(Ready)隊列,待召(Waiting)隊列等。比如,lock1對應的就緒隊列就可以叫做lock1 - ready queue。每個隊列里面都可能有多個暫停運行的線程。
注意,競爭同步鎖失敗的線程進入的是該同步鎖的就緒(Ready)隊列,而不是后面要講述的待召隊列(Waiting Queue,也可以翻譯為等待隊列)。就緒隊列里面的線程總是時刻准備着競爭同步鎖,時刻准備着運行。而待召隊列里面的線程則只能一直等待,直到等到某個信號的通知之后,才能夠轉移到就緒隊列中,准備運行。
成功獲取同步鎖的線程,執行完同步代碼段之后,會釋放同步鎖。該同步鎖的就緒隊列中的其他線程就繼續下一輪同步鎖的競爭。成功者就可以繼續運行,失敗者還是要乖乖地待在就緒隊列中。
因此,線程同步是非常耗費資源的一種操作。我們要盡量控制線程同步的代碼段范圍。同步的代碼段范圍越小越好。我們用一個名詞“同步粒度”來表示同步代碼段的范圍。
同步粒度
在Java語言里面,我們可以直接把synchronized關鍵字直接加在函數的定義上。
比如。
…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碼段
}
這段代碼就等價於
… f1() {
synchronized(this){ // 同步鎖就是對象本身
// f1 代碼段
}
}
同樣的原則適用於靜態(static)函數
比如。
… static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碼段
}
這段代碼就等價於
…static … f1() {
synchronized(Class.forName(…)){ // 同步鎖是類定義本身
// f1 代碼段
}
}
但是,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直接把synchronized加在函數定義上的偷懶做法。因為我們要控制同步粒度。同步的代碼段越小越好。synchronized控制的范圍越小越好。
我們不僅要在縮小同步代碼段的長度上下功夫,我們同時還要注意細分同步鎖。
比如,下面的代碼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A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B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3()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C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D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4段同步代碼,使用同一個同步鎖lock1。所有調用4段代碼中任何一段代碼的線程,都需要競爭同一個同步鎖lock1。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現這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f1()的代碼段A和f2()的代碼段B訪問的共享資源是resource1,f3()的代碼段C和f4()的代碼段D訪問的共享資源是resource2,它們沒有必要都競爭同一個同步鎖lock1。我們可以增加一個同步鎖lock2。f3()和f4()的代碼可以修改為: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2 = new Object();
… f3()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C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鎖
// 代碼段 D
// 訪問共享資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這樣,f1()和f2()就會競爭lock1,而f3()和f4()就會競爭lock2。這樣,分開來分別競爭兩個鎖,就可以大大較少同步鎖競爭的概率,從而減少系統的開銷。
信號量
同步鎖模型只是最簡單的同步模型。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能夠運行同步代碼。
有的時候,我們希望處理更加復雜的同步模型,比如生產者/消費者模型、讀寫同步模型等。這種情況下,同步鎖模型就不夠用了。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模型。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信號量模型。
信號量模型的工作方式如下:線程在運行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停下來,等待某個信號量的通知;這時候,該線程就進入到該信號量的待召(Waiting)隊列當中;等到通知之后,再繼續運行。
很多語言里面,同步鎖都由專門的對象表示,對象名通常叫Monitor。
同樣,在很多語言中,信號量通常也有專門的對象名來表示,比如,Mutex,Semphore。
信號量模型要比同步鎖模型復雜許多。一些系統中,信號量甚至可以跨進程進行同步。另外一些信號量甚至還有計數功能,能夠控制同時運行的線程數。
我們沒有必要考慮那么復雜的模型。所有那些復雜的模型,都是最基本的模型衍生出來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信號量模型——“等待/通知”模型,復雜模型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還是以Java語言為例。Java語言里面的同步鎖和信號量概念都非常模糊,沒有專門的對象名詞來表示同步鎖和信號量,只有兩個同步鎖相關的關鍵字——volatile和synchronized。
這種模糊雖然導致概念不清,但同時也避免了Monitor、Mutex、Semphore等名詞帶來的種種誤解。我們不必執着於名詞之爭,可以專注於理解實際的運行原理。
在Java語言里面,任何一個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為同步鎖。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Object Reference也可以作為信號量。
Object對象的wait()方法就是等待通知,Object對象的notify()方法就是發出通知。
具體調用方法為
(1)等待某個信號量的通知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們要獲取這個信號量。這個信號量同時也是一個同步鎖
// 只有成功獲取了signal這個信號量兼同步鎖之后,我們才可能進入這段代碼
signal.wait(); // 這里要放棄信號量。本線程要進入signal信號量的待召(Waiting)隊列
// 可憐。辛辛苦苦爭取到手的信號量,就這么被放棄了
// 等到通知之后,從待召(Waiting)隊列轉到就緒(Ready)隊列里面
// 轉到了就緒隊列中,離CPU核心近了一步,就有機會繼續執行下面的代碼了。
// 仍然需要把signal同步鎖競爭到手,才能夠真正繼續執行下面的代碼。命苦啊。
…
}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代碼中的signal.wait()的意思。signal.wait()很容易導致誤解。signal.wait()的意思並不是說,signal開始wait,而是說,運行這段代碼的當前線程開始wait這個signal對象,即進入signal對象的待召(Waiting)隊列。
(2)發出某個信號量的通知
… f2()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們同樣要獲取這個信號量。同時也是一個同步鎖。
// 只有成功獲取了signal這個信號量兼同步鎖之后,我們才可能進入這段代碼
signal.notify(); // 這里,我們通知signal的待召隊列中的某個線程。
// 如果某個線程等到了這個通知,那個線程就會轉到就緒隊列中
// 但是本線程仍然繼續擁有signal這個同步鎖,本線程仍然繼續執行
// 嘿嘿,雖然本線程好心通知其他線程,
// 但是,本線程可沒有那么高風亮節,放棄到手的同步鎖
// 本線程繼續執行下面的代碼
…
}
}
需要注意的是,signal.notify()的意思。signal.notify()並不是通知signal這個對象本身。而是通知正在等待signal信號量的其他線程。
以上就是Object的wait()和notify()的基本用法。
實際上,wait()還可以定義等待時間,當線程在某信號量的待召隊列中,等到足夠長的時間,就會等無可等,無需再等,自己就從待召隊列轉移到就緒隊列中了。
另外,還有一個notifyAll()方法,表示通知待召隊列里面的所有線程。
這些細節問題,並不對大局產生影響。
----------------------------------------------------------------------------------------線程同步的總結4-------------------------------------------------------------------------
總的說來,synchronized關鍵字可以作為函數的修飾符,也可作為函數內的語句,也就是平時說的同步方法和同步語句塊。如果再細的分類,synchronized可作用於instance變量、object reference(對象引用)、static函數和class literals(類名稱字面常量)身上。
在進一步闡述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幾點:
A.無論synchronized關鍵字加在方法上還是對象上,它取得的鎖都是對象,而不是把一段代碼或函數當作鎖――而且同步方法很可能還會被其他線程的對象訪問。
B.每個對象只有一個鎖(lock)與之相關聯。
C.實現同步是要很大的系統開銷作為代價的,甚至可能造成死鎖,所以盡量避免無謂的同步控制。
接着來討論synchronized用到不同地方對代碼產生的影響:
假設P1、P2是同一個類的不同對象,這個類中定義了以下幾種情況的同步塊或同步方法,P1、P2就都可以調用它們。
1. 把synchronized當作函數修飾符時,示例代碼如下: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AAA()
{
//….
}
這也就是同步方法,那這時synchronized鎖定的是哪個對象呢?它鎖定的是調用這個同步方法對象。也就是說,當一個對象P1在不同的線程中執行這個同步方法時,它們之間會形成互斥,達到同步的效果。但是這個對象所屬的Class所產生的另一對象P2卻可以任意調用這個被加了synchronized關鍵字的方法。
上邊的示例代碼等同於如下代碼:
public void methodAAA()
{
synchronized (this) // (1)
{
//…..
}
}
(1)處的this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調用這個方法的對象,如P1。可見同步方法實質是將synchronized作用於object reference。――那個拿到了P1對象鎖的線程,才可以調用P1的同步方法,而對P2而言,P1這個鎖與它毫不相干,程序也可能在這種情形下擺脫同步機制的控制,造成數據混亂:(
2.同步塊,示例代碼如下:
public void method3(SomeObject so)
{
synchronized(so)
{
//…..
}
}
這時,鎖就是so這個對象,誰拿到這個鎖誰就可以運行它所控制的那段代碼。當有一個明確的對象作為鎖時,就可以這樣寫程序,但當沒有明確的對象作為鎖,只是想讓一段代碼同步時,可以創建一個特殊的instance變量(它得是一個對象)來充當鎖:
class Foo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byte[] lock = new byte[0]; // 特殊的instance變量
Public void methodA()
{
synchronized(lock) { //… }
}
//…..
}
注:零長度的byte數組對象創建起來將比任何對象都經濟――查看編譯后的字節碼:生成零長度的byte[]對象只需3條操作碼,而Object lock = new Object()則需要7行操作碼。
3.將synchronized作用於static 函數,示例代碼如下:
Class Foo
{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methodAAA() // 同步的static 函數
{
//….
}
public void methodBBB()
{
synchronized(Foo.class) // class literal(類名稱字面常量)
}
}
代碼中的methodBBB()方法是把class literal作為鎖的情況,它和同步的static函數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取得的鎖很特別,是當前調用這個方法的對象所屬的類(Class,而不再是由這個Class產生的某個具體對象了)。
記得在《Effective Java》一書中看到過將 Foo.class和 P1.getClass()用於作同步鎖還不一樣,不能用P1.getClass()來達到鎖這個Class的目的。P1指的是由Foo類產生的對象。
可以推斷:如果一個類中定義了一個synchronized的static函數A,也定義了一個synchronized 的instance函數B,那么這個類的同一對象Obj在多線程中分別訪問A和B兩個方法時,不會構成同步,因為它們的鎖都不一樣。A方法的鎖是Obj這個對象,而B的鎖是Obj所屬的那個Class。
小結如下:
搞清楚synchronized鎖定的是哪個對象,就能幫助我們設計更安全的多線程程序。
還有一些技巧可以讓我們對共享資源的同步訪問更加安全:
1. 定義private 的instance變量+它的 get方法,而不要定義public/protected的instance變量。如果將變量定義為public,對象在外界可以繞過同步方法的控制而直接取得它,並改動它。這也是JavaBean的標准實現方式之一。
2. 如果instance變量是一個對象,如數組或ArrayList什么的,那上述方法仍然不安全,因為當外界對象通過get方法拿到這個instance對象的引用后,又將其指向另一個對象,那么這個private變量也就變了,豈不是很危險。 這個時候就需要將get方法也加上synchronized同步,並且,只返回這個private對象的clone()――這樣,調用端得到的就是對象副本的引用了。
=============================================線程5==================================================
synchronized與static synchronized 的區別
1.synchronized與static synchronized 的區別
synchronized是對類的當前實例進行加鎖,防止其他線程同時訪問該類的該實例的所有synchronized塊,注意這里是“類的當前實例”, 類的兩個不同實例就沒有這種約束了。那么static synchronized恰好就是要控制類的所有實例的訪問了,static synchronized是限制線程同時訪問jvm中該類的所有實例同時訪問對應的代碼快。實際上,在類中某方法或某代碼塊中有 synchronized,那么在生成一個該類實例后,改類也就有一個監視快,放置線程並發訪問改實例synchronized保護快,而static synchronized則是所有該類的實例公用一個監視快了,也也就是兩個的區別了,也就是synchronized相當於 this.synchronized,而
static synchronized相當於Something.synchronized.
一個日本作者-結成浩的《java多線程設計模式》有這樣的一個列子:
pulbic class Something(){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sSyncA(){}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sSyncB(){}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cSyncA(){}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cSyncB(){}
}
那么,加入有Something類的兩個實例a與b,那么下列組方法何以被1個以上線程同時訪問呢
a. x.isSyncA()與x.isSyncB()
b. x.isSyncA()與y.isSyncA()
c. x.cSyncA()與y.cSyncB()
d. x.isSyncA()與Something.cSyncA()
這里,很清楚的可以判斷:
a,都是對同一個實例的synchronized域訪問,因此不能被同時訪問
b,是針對不同實例的,因此可以同時被訪問
c,因為是static synchronized,所以不同實例之間仍然會被限制,相當於Something.isSyncA()與 Something.isSyncB()了,因此不能被同時訪問。
那么,第d呢?,書上的 答案是可以被同時訪問的,答案理由是synchronzied的是實例方法與synchronzied的類方法由於鎖定(lock)不同的原因。
個人分析也就是synchronized 與static synchronized 相當於兩幫派,各自管各自,相互之間就無約束了,可以被同時訪問。目前還不是分清楚java內部設計synchronzied是怎么樣實現的。
結論:A: synchronized static是某個類的范圍,synchronized static cSync{}防止多個線程同時訪問這個 類中的synchronized static 方法。它可以對類的所有對象實例起作用。
B: synchronized 是某實例的范圍,synchronized isSync(){}防止多個線程同時訪問這個實例中的synchronized 方法。
2.synchronized方法與synchronized代碼快的區別
synchronized methods(){} 與synchronized(this){}之間沒有什么區別,只是 synchronized methods(){} 便於閱讀理解,而synchronized(this){}可以更精確的控制沖突限制訪問區域,有時候表現更高效率。
3.synchronized關鍵字是不能繼承的
這個在http://www.learndiary.com/archives/diaries/2910.htm一文中看到的,我想這一點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繼承時子類的覆蓋方法必須顯示定義成synchronized
========================================Thread.Join()方法淺析=============================================
對於在Android開發中進行多線程編程來說,線程同步是一個需要經常面對的問題。例如主線程創建了幾個子線程來執行復雜的計算,要求所有的子線程執行完后返回結果給主線程,主線程才能繼續后續的操作,此時就需要考慮線程同步了。我也是從閱讀Android源碼中關於相機的部分后才發現有兩種方式可以比較容易的實現線程同步,下面一一講解。
1.采用Thread.join()函數
在當前線程中調用thread.join()會導致當前線程阻塞,此時只有當thread線程執行完后,當前線程才能繼續往下執行。
- package com.android.test;
-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untDownLatch;
-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 import android.os.Bundle;
- import android.util.Log;
- public class ThreadJoinTest extends Activity {
- CountDownLatch m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
- @Override
-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 @Override
- public void run() {
- try {
- for(int i = 0; i < 5; i++){
- Log.i("com", "thread i = " + i);
- Thread.sleep(500);
- }
- } catch (Exception e) {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
- });
- thread.start();
- Log.i("com", "main start");
- try {
- thread.join();
- //thread.join(1500);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1) {
- e1.printStackTrace();
- }
- Log.i("com", "main end ");
- }
- }
程序運行后log如下:
- 06-22 21:40:07.953: INFO/com(17958): main start
- 06-22 21:40:07.953: INFO/com(17958): thread i = 0
- 06-22 21:40:08.453: INFO/com(17958): thread i = 1
- 06-22 21:40:08.953: INFO/com(17958): thread i = 2
- 06-22 21:40:09.453: INFO/com(17958): thread i = 3
- 06-22 21:40:09.953: INFO/com(17958): thread i = 4
- 06-22 21:40:10.453: INFO/com(17958): main end
從log可以看出,程序執行后,首先主線程打印了"main start",執行到thread.join()后,被阻塞了,此時子線程開始打印log,而且時間間隔都是500毫秒,當子線程執行完后,主線程才最終打印出"main end"。
有些情況下子線程因為某種原因也可能被阻塞,則此時主線程可能永遠得不到繼續執行,所以我們可以采用thread.join()的一個重載方法join(long millis),其可以傳入一個時間參數,表示等到thread線程執行完或者超過mills時間后才能允許調用這個函數的線程繼續往下執行,例如把剛才代碼中的join()換成thread.join(1500),則程序運行后log如下:
- 06-22 22:12:17.183: INFO/com(19691): main start
- 06-22 22:12:17.183: INFO/com(19691): thread i = 0
- 06-22 22:12:17.683: INFO/com(19691): thread i = 1
- 06-22 22:12:18.183: INFO/com(19691): thread i = 2
- 06-22 22:12:18.683: INFO/com(19691): main end
- 06-22 22:12:18.683: INFO/com(19691): thread i = 3
- 06-22 22:12:19.183: INFO/com(19691): thread i = 4
由於子線程執行完的時間超過1500毫秒,所以在thread.join(1500)執行完並等待了1500毫秒后,主線程開始再次執行,注意此時子線程並沒有停止,而是跟主線程同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