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靜態類


  在Java世界里,經常被提到靜態這個概念,static作為靜態成員變量和成員函數的修飾符,意味着它為該類的所有實例所共享,也就是說當某個類的實例修改了該靜態成員變量,其修改值為該類的其它所有實例所見。最近一個項目里頻繁用到static修飾的內部類,再讀了一下《Effective Java》才明白為什么會用static來修飾一個內部類也就是本文的中心——靜態類。

  如果一個類要被聲明為static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靜態內部類。如果在外部類聲明為static,程序會編譯都不會過。在一番調查后個人總結出了3點關於內部類和靜態內部類(俗稱:內嵌類)

1.靜態內部類跟靜態方法一樣,只能訪問靜態的成員變量和方法,不能訪問非靜態的方法和屬性,但是普通內部類可以訪問任意外部類的成員變量和方法

 

2.靜態內部類可以聲明普通成員變量和方法,而普通內部類不能聲明static成員變量和方法。

 

3.靜態內部類可以單獨初始化: 

Inner i = new Outer.Inner();

 普通內部類初始化:

Outer o = new Outer();
Inner i = o.new Inner();

 

  靜態內部類使用場景一般是當外部類需要使用內部類,而內部類無需外部類資源,並且內部類可以單獨創建的時候會考慮采用靜態內部類的設計,在知道如何初始化靜態內部類,在《Effective Java》第二章所描述的靜態內部類builder闡述了如何使用靜態內部類: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Builder(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Builder with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with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return this;
        }

        public Outer build() {
            return new Outer(this);
        }
    }

    private Outer(Builder b) {
        this.age = b.age;
        this.name = b.name;
    }
}

靜態內部類調用外部類的構造函數,來構造外部類,由於靜態內部類可以被單獨初始化說有在外部就有以下實現:

public Outer getOuter()
{
    Outer outer = new Outer.Builder(2).withName("Yang Liu").build();
    return outer;
}

 

對於靜態類總結是:1.如果類的構造器或靜態工廠中有多個參數,設計這樣類時,最好使用Builder模式,特別是當大多數參數都是可選的時候。

                               2.如果現在不能確定參數的個數,最好一開始就使用構建器即Builder模式。

 

  希望有所收獲。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