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模式:
1
2
3
4
|
當FTP的Client以PORT模式連接FTP Server時,它動態的選擇一個Port X(注意這個Port一定是
1024
以上的,因為
1024
以前的Port都已經預先被定義好,被一些典型的服務使用,當然有的還沒使用,也是保留給以后會用到這些端口的資源服務)來連接FTP Server的
21
端口,當經過TCP的三次握手后,連接(控制信道)被建立。
現在用戶要列出FTP Server上的目錄結構(使用ls或dir命令),那么首先就要建立一個數據通道,因為只有數據通道才能傳輸目錄和文件列表,此時用戶會發出PORT指令告訴FTP Server連接自己的Port Y來建立一條數據通道(這個命令由控制信道發送給服務器)。當FTP Server接到這一指令時,FTP Server會使用
20
端口連接用戶在PORT指令中指定的Port Y,用以發送目錄的列表.
當完成這一操作時,FTP Client也許要下載一個文件,那么就會發出
get
命令,請注意,這時Client再次發送PORT指令,告訴服務器連接他的哪個“新”端口。(你可以先用netstat -na這個命令驗證,上一次使用的Y已經處於TIME_WAIT狀態。)
當這個新的數據傳輸通道建立后(在微軟的系統中,客戶端通常會使用連續的端口,也就是說這一次客戶端會用Y+
1
這個端口),就開始了文件傳輸的工作。
|
PASV模式:
1
2
3
4
5
6
|
在初始化連接這個過程,即連接FTP Server這個過程和PORT模式是一樣的。
然而,當FTP Client以PASV模式連接FTP Server,FTP Client發送ls、dir、
get
等這些要求數據返回的命令時,當情況就有些不同了。
FTP Client不向服務器發送PORT指令而是發送PASV指令,在這個指令中,Client告訴FTP Server自己要連接服務器的某一個端口:
1
> 如果這個服務器上的這個端口是空閑的可用的,那么服務器會返回ACK的確認信息,之后數據傳輸通道被建立並返回用戶所要的信息(根據用戶發送的指令,如ls、dir、
get
等);
2
> 如果服務器的這個端口被另一個資源所使用,那么服務器返回UNACK的信息,那么這時,FTP客戶會再次發送PASV命令,這也就是所謂的連接建立的協商過程。
為了驗證這個過程我們不得不借助CUTEFTP Pro這個FTP客戶端軟件,因為微軟自帶的FTP命令客戶端,不支持PASV模式。雖然你可以使用QUOTE PASV這個命令強制使用PASV模式,但是當你用ls命令列出服務器目錄列表,你會發現它還是使用PORT方式來連接服務器的。
|
PS:更詳細的說明,請查閱http://www.microsoft.com/china/community/Column/70.mspx
EPRT/EPSV模式出現的原因:
FTP僅僅提供了建立在IPv4上進行數據通信的能力,它基於網絡地址是32位這一假設。但是,當IPv6出現以后,地址就比32位長許多了。原來對FTP進行的擴展在多協議環境中有時會失敗。我們必須針對IPv6對FTP再次進行擴展。
EPRT、EPSV是Extended Port/Pasv的簡寫。
EPRT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EPRT考慮到數據連接的擴展地址問題,擴展地址必須包括網絡協議以及網絡和傳輸地址。格式如下:
EPRT<空格><d><網絡協議><d><網絡地址><d><TCP端口><d>
EPRT后要跟空格,空格后面必須是分隔符<d>,分隔符必須在ASCII的
33
到
126
范圍之內。推薦使用|,除非它已有它用。網絡協議是一個數字,它指出使用的是什么協議。具體數據如下:
1
=IPv4;
2
=IPv6;
網絡地址是在指定網絡協議下的相應地址,在IPv4和IPv6下地址分別如下格式:
IPv4=
132.235
.
1.2
;IPv6=
1080
::
8
:
800
:200C:417A
TCP端口指的是協議在哪一個TCP端口上偵聽數據連接。下面是兩個EPRT命令的例子:
EPRT |
1
|
132.235
.
1.2
|
6275
|
EPRT |
2
|
1080
::
8
:
800
:200C:417A|
5282
|
第一個命令在TCP端口
6275
上用IPv4打開主機
"132.235.1.2"
;
第二個命令在TCP端口
5282
上用IPv6打開主機
"1080::8:800:200C:417A"
。
在接收到合法的EPRT命令后,服務器必須返回
200
(命令合法)。標准的錯誤代碼
500
和
501
已經足夠處理大部分錯誤了,但是還需要一個錯誤代碼,代碼
522
指定服務器不支持請求的網絡協議,新錯誤代碼的解釋如下:
5yz 交換信息結束
x2z 連接
xy2 擴展端口錯誤:未知的網絡協議
響應的文本部分必須說明服務器運行的協議是什么,響應串的格式如下:
<說明不支持的網絡的字符串> /(協議
1
,協議
2
,...,協議n)
上述的數字代碼和在括號內的協議信息由軟件自動控制接收響應;而在數字代碼和
'('
之間的內容供人類用戶處理。其后的協議表中的協議應該以逗號分隔。下面是兩個響應串的例子:
Network protocol not supported,
use
(
1
)
Network protocol not supported,
use
(
1
,
2
)
|
EPSV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EPSV格式如下:
EPSV<空格><網絡協議>
如果請求的網絡協議是服務器支持的,那就必須使用此協議;如果不支持,則返回
522
。最后,EPSV命令可以使用參數
"ALL"
通過網絡地址翻譯器,EPRT命令不再使用。下面是例子:
EPSV<空格>ALL
接收到此命令后,服務器要拒絕除了EPSV以外所有建立連接的命令。
對於所有在兩台相同機器間建立控制和數據連接的FTP傳輸來說,必須使用EPSV。使用它可以減少通過防火牆和網絡地址翻譯器(NAT)對效率的影響。有些文章推薦在防火牆后使用被動命令,因此防火牆通常不允許主動連接。在本文中定義的EPSV命令不需要NAT在傳輸時對網絡地址進行改變。如果使用EPRT,NAT必須改變網絡地址。如果客戶發送了
"EPSV ALL"
命令,NAT能夠將連接變為快速方式,只要再不使用EPRT,就不需要對數據段的數據部分進行改變。如果客戶希望進行兩路FTP傳輸,應該使用這條命令,如果后來客戶需要建立三種FTP傳輸,必須新打開了個FTP會話。
EPSV請求服務器在一個數據端口上偵聽等待連接,它可以帶參數。對它的響應是TCP端口號。響應的格式與EPRT參數的很象。這對實現上有很大的方便。而且響應還留下了網絡協議和/或網絡地址的空位,可以供以后使用。使用擴展地址進行被動模式的響應碼必須是
229
,對它的解釋如下:
2yz 主動完成
x2z 連接
xy9 進行擴展的被動模式
響應的格式如下:
<指示服務器已經進入初擴展的被動模式> /(<d><d><d><TCP端口><d>)
包括在括號內的字符串必須是EPRT打開數據連接的端口。具體如上所未,這里就不多說了。數據連接使用的協議必須和控制連接使用的協議和地址一致,下面是響應的一個例子:
Entering Extended Passive Mode (|||
6446
|)
標准錯誤代碼
500
和
501
對EPSV已經足夠了(不支持EPSV)。在EPSV命令沒有使用參數時,服務器會基於控制連接所使用的協議選擇數據連接使用的網絡協議。但是在有代理的情況下,這種機制可能不合適。因此客戶也需要能夠要求一個指定協議。如果服務器返回說明它在指定端口不支持此協議,客戶必須發送ABOR(放棄)命令使服務器關閉連接,然后客戶再使用EPSV命令要求使用特定的網絡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