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數據庫運維做些什么


一. 數據庫生命周期
結合軟件生命周期、項目的開展,數據庫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為這么幾個階段。

1. 規划
在立項后,對於數據庫平台的軟硬件選型,以及大致的數據庫架構。
1.1 配置多少台服務器,服務器的內存大小/磁盤空間、IOPS/CPU核數/網絡帶寬等;
1.2 選擇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產品/第三方工具,及相應版本;
1.3 整體架構,比如是否考慮:HA, Scale out, load balance, 讀寫分離等策略。

2. 開發
開發的工作,通常是在開發/測試環境上進行的,測試結束后搬到生產環境。
2.1 數據庫設計;
2.2 SQL編程及調試;
2.3 開發過程中的SQL優化。

3. 實施
開發的數據庫程序到生產環境的部署。到這里,基本是項目上線了。后面就進入了運維階段。
3.1 前期規划時數據庫物理架構的部署;
3.2 開發/測試完成的數據庫程序部署。

二. 運維做些什么
從上面的圖來看,運維是項目上線后的工作。看看從項目上線開始,運維都做了什么。
1. 部署環境
1.1 數據庫安裝(如果服務器太多,可以選擇靜默安裝);
1.2 參數配置(操作系統、數據庫實例、數據庫參數);
1.3 權限分配(登錄、數據庫用戶權限)。

2. 備份/還原
對於數據庫來說,有個可用的備份是非常重要的,防止有數據損壞,用戶誤操作等造成的數據丟失。保證了數據的存在,運維才有意義,否則其他工作做的再好也是白搭。

3. 監控
對於運維來說,首先要保證數據庫的運行,然后就是運行中系統的性能。所以監控主要分為這兩點:
3.1 數據庫運行狀態,有沒有什么數據庫中斷或異常、錯誤或警告?
3.2 數據庫性能,有沒有什么性能問題或者性能隱患?

4. 故障處理
在監控過程中發現,或者系統用戶反饋出來的數據庫錯誤或者警告,進行診斷並修復。

5. 性能優化
在監控過程中發現,或者系統用戶反饋出來的數據庫性能問題,進行優化。

6. 容災
容災只是手段,最終還是為了保證系統的可用性,通常選擇的策略有:故障轉移集群、鏡像、日志傳送、異地備份等。
如果在實施時,已經部署了容災策略,那么這時只要做一些狀態監視即可。
也有系統是在上線一段時間之后,才補充部署容災策略的。

7. 升級/遷移
7.1 升級
通常是在本機進行,硬件不變,比如:更換操作系統、數據庫的版本、打補丁;
7.2 遷移
通常是需要升級硬件,比如:更換新的服務器,所以把數據庫搬到新的服務器上;
也有在本機“遷移”,只是為了移動數據庫文件的位置。
7.3 遷移+升級
不過很多時候,都是在遷移中做升級,也就是換了新的服務器,也換了軟件版本。

8. 健康檢查
通常叫做巡檢或者Health Check。可能是每天、每月、每年的。
事實上如果把巡檢的內容做到每天、每小時、甚至每X分鍾,那就是一個准實時的系統監控。

9. 系統用戶反饋的數據庫問題
用戶反饋出來的任何數據庫問題,需要DBA去做處理,即便有時診斷出來並非數據庫的問題。
從廣義上來看,除去數據庫開發外的其他任務,都應該算在運維職責之內。

問:那么數據庫運維到底都有哪些日常任務?
答:把上面的每項任務要做的事情一個個羅列出來就可以了。
比如,3.1 數據庫運行狀態監控包括:
(1) 數據庫服務器是否可用;
(2) 數據庫服務是否啟用/中斷;
(3) 磁盤空間;
(4) 錯誤日志檢查;
(5) 數據庫一致性檢查;
(6) 作業運行狀態;
(7) 索引碎片檢查
(8) ……
后面會逐個分解各項任務的詳細清單。

三. 運維過程中的問題解決
運維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如果能夠通過自己/他人的經驗解決,那么固然好;

但如果沒有解決思路的話,通常是這樣去查:
1. 查日志: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程序日志中,有沒有相關的錯誤/信息提示;
2. 查錯誤號:官方文檔/網友分享中,有沒有解決方案;
3. 如果都沒有找到,那么就中獎了,自己分析不出就團隊分析,團隊分析不出找官方支持,當然有的時候,官方支持也不是一定能解決。

注意:對於在線系統,這么慢慢查下去,時間可能消耗太久,會影響用戶體驗。通常是優先快速解決問題,那怕只是用臨時應急方案,以保證系統的可用性,然后再去分析根本原因,以徹底解決,防止下次再發生。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