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模板之路】一、重構的兄弟說:我才不想看你的代碼!把HTML給我交出來!


寫在前面

隨着前端領域的發展和社會化分工的需要,繼前端攻城濕之后,又一重要崗位橫空出世——重構攻城濕!所謂的重構攻城濕,他們的一大特點之一,就是精通CSS配置文件的編寫。。。前端攻城濕跟重構攻城濕是一對好基友,你寫邏輯來,我寫樣式。

好吧,本文並不是介紹重構攻城濕這個職業的,而是通過一個簡單的場景來說說:

1. 在用前端模板之前,我們是腫么動態創建節點的

2. 為什么要使用前端模板

一個簡單的場景

下面這張圖片看着應該很眼熟吧?沒錯,是從mac QQ的好友列表里面截出來的。作為一名前端攻城濕,相信不少童鞋的第一反應是:需要用什么樣的html結構來標識它?樣式要怎么寫?

好吧,就假設我們可以用下面的dom結構來標識這個“好友”,不考慮其合理性,同時,樣式部分我們華麗麗地直接忽略

<div>
    <img src="http://www.example.com/img/bg.png" />
    <h3>小卡的測試號</h3>
    <div>大家好,我是個性簽名</div>
</div>

大家知道,我們的QQ好友列表是不固定的,於是必須得進行“動態創建”。我們通常會腫么做呢?

老濕說:createElement神馬的是王道

老濕曾經諄諄教誨我們說,不要通過innerHTML來創建節點,因為那會讓代碼變得混亂不堪。好歹也拿過優秀少先隊員的稱號,當然得聽老濕話了,於是我乖乖地寫下如下代碼:

var card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var avatar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 頭像
avatar.src = 'http://www.example.com/img/header.png';
card.appendChild(avatar);

var nick = document.createElement('h3');  // 昵稱
var nickTx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小卡的測試號');
nick.appendChild(nickTxt);
card.appendChild(nick);

var signature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 個性簽名
var signatureTx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大家好,我是個性簽名');
signature.appendChild(signatureTxt);
card.appendChild(signature);

createElement的問題

筋疲力竭地敲完上面地代碼,我露出了滿足地微笑:老濕你坑我哪! 就這么幾個破節點,讓我敲這么多代碼?

好吧,后來我才知道我錯怪老濕了,他讓我用createElement地方式來創建節點,但沒說過讓我人肉敲啊。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之一就是懶,計算機存在的很大價值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干嘛不換個思路,讓代碼來幫我們生成代碼呢?代碼生成代碼?聽着好玄乎,其實並不難,請看《【前端模板之路】二、人肉非智舉,讓代碼幫我們寫代碼才是王道》

好吧,即使我們真的做到了“讓代碼為我們寫代碼”,看看上面人肉敲的那坨東西,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

自言自語神馬的最討論了,最大的問題在於:dom結構很不直觀,你壓根不知道你創建出來的節點結構是神馬樣子的!!

換別人接手你的代碼,第一件事就是得把上面的代碼跑一遍,然后耐着性子打開控制台把dom結構翻一遍,才能知道你上面那坨代碼究竟造了個什么鬼東西出來。好吧,那我改。。。

總結下:費體力,不直觀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innerHTML

毛少將說過:innerHTML是個好屬性!看看換做innerHTML我們會腫么做?

var card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ard.innerHTML = '<img src="http://www.example.com/img/bg.png" />' +
                    '<h3>小卡的測試號</h3>' +
                    '<div>大家好,我是個性簽名</div>';

哇!只需要幾行代碼就搞定了,麻麻再也不用擔心我加班了!寫代碼,so easy!

一切似乎很美好,但是,慢着!假如我們現在要創建一批節點呢?上面把資料都寫死了不通用啊!

很簡單嘛,把動態變化的那幾個字段提取出來不就得了,如下代碼所示,瞬間高檔大氣上檔次

function createCard(avatarURL, nick, signature){

    var card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ard.innerHTML = '<img src="'+ avatarURL +'" />' +
                        '<h3>'+ nick +'</h3>' +
                        '<div>'+ signature +'</div>';    
    return card;    
}
createCard('http://www.example.com/img/bg.png', '小卡的測試號', '大家好,我是個性簽名');

innerHTML的問題

很好,字符串相加,一堆引號,似乎看出點問題來了。上面的場景算是很簡單的,動態變化的內容不過就頭像、昵稱、個性簽名三個,但現實世界遠比我們預料的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想把顯示的好友資料再擴展以下,加上在線狀態、是否會員、是否手機在線,那么,上面的代碼可能變成這樣(只是yy的)

function createCard(avatarURL, nick, signature, onlineState, isVIP, isMobileOnline){
    
    var onlineTxt = '';
    switch(onlineState){
        case 0:
            onlineTxt = '在線';
            break;
        case 1:
            onlineTxt = '離線';
            break;
        case 0:
            onlineTxt = '忙碌';
            break;
        default:
            case 0:
            onlineTxt = '在線';
            break;
    }
    var card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 有性能潔癖的兄弟看到下面的代碼表拿磚頭砸我

    card.innerHTML = '<img src="'+ avatarURL +'" />' +    // 頭像
                        '<h3>'+ nick +'</h3>' +    // 昵稱
                        '<div>'+ onlineTxt +'</div>' +    // 在線狀態
                        '<div>'+ (isVIP ? '會員' : '非會員') +'</div>';    // 是否會員

    if(isMobileOnline){
        card.innerHTML += '<div>'+ (isMobileOnline ? '手機在線' : '') +'</div>';    // 是否手機在線
    }

    card.innerHTML += '<div>'+ signature +'</div>';    // 個性簽名
    return card;
}

顯然,代碼開始變得有點混亂了,再加上id、class以及其他屬性,相信我,絕對會很壯觀。。。

缺點總結:可維護性較差(解決方案在后文會說到)

重構的童鞋說:我不想看你的代碼!

上面簡單對比了createElement、innerHTML創建節點的兩種方式,細心的童鞋不難看出筆者的傾向性——innerHTML。

隨着前端領域的發展和社會化分工的需要,繼前端攻城濕之后,又一重要崗位橫空出世——重構攻城濕!所謂的重構攻城濕,他們的一大特點之一,就是精通CSS配置文件的編寫。。。

前端攻城濕跟重構攻城濕是一對好基友,你寫邏輯來,我寫樣式。

>>重構的兄弟說:把你的HTML交出來!

於是,我把之前的那段代碼給他,就是這貨

    var card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ard.innerHTML = '<img src="'+ avatarURL +'" />' +
                        '<h3>'+ nick +'</h3>' +
                        '<div>'+ signature +'</div>';    
    return card;   

>>重構的兄弟:。。。誰要看你的代碼,我要看HTML結構!!

>>我:。。。要命有一條~~要不你把createCard 調用一下?

>>重構的兄弟怒了:想試試千年殺?!!

>>我:??!!擦,別~~你騷等~~~

於是,我簡單倒騰了一下,給了它下面這東西,還是最開頭的那段HTML,只不過把所有動態變化的內容,用$XX的形式代替了

<div id="my_tmpl">
    <div>
        <img src="${avatar}" />
        <h3>${nick}</h3>
        <div>${signature}</div>
    </div>
</div>

重構的童鞋拿到他要的東西,心滿意足的就回去寫他的CSS去了,那我們呢?也很簡單,原來拼字符串,現在正則換變量,如下

var data = {
    avatar: 'http://www.example.com/img/bg.png',
    nick: '小卡的測試號',
    signature: '大家好,我是個性簽名'
};
var htm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_tmpl').innerHTML;
html = html.replace(/\$\{(.+?)\}/g, function(all, $1){ // 將${XX}替換成data[XX]
    return data[$1]; 
});

這里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前端模板的身影了,結構、樣式與邏輯分離的第一步已經實現了,重構的童鞋根據約定好的HTML模板寫CSS樣式,前端的童鞋負責往模板里填內容、更新內容,綁定事件,處理用戶交互等,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

1. 結構、表現、邏輯分離,便於重構、前端童鞋的分工配合

2. 更好的可維護性,再也不用被一堆createElement,或破碎的字符串之間繞暈了

原來就是這貨:前端模板引擎的本質

看着前面的${avatar}、${nick}等,很多童鞋應該有似曾相似之感。沒錯,這里用的替換標識,跟jQuery Tmpl的變量替換標識是一樣的,可參考https://github.com/BorisMoore/jquery-tmpl

前端模板引擎的本質,就是變量替換而已。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原來這貨就是前端模板引擎啊,不過如此嘛!如果你有這種感覺,那么:

1. 你以為前端模板引擎有多玄乎啊,本來繞來繞去,最終就是變量替換那么回事

2. Too young,to simple,sometimes, too naive. 前端模板引擎做的事情,除了變量替換之外,還要處理邏輯判斷、循環、模板嵌套、預渲染預處理等一堆東東,光有變量替換,實在不好意思說是前端模板引擎。。

好了,之前還有個問題等着解決,ctrl+f找到下面這段代碼

    if(isMobileOnline){
        card.innerHTML += '<div>'+ (isMobileOnline ? '手機在線' : '') +'</div>';    // 是否手機在線
    }

這其實就是邏輯判斷要做的事情,假設用的是jQuery Tmpl,下面這樣寫就可以了

<div>
{{if isMobileOnLine}}手機在線{{/if}}
</div>

jQuery Tmpl的用法,這里不打算展開,可參考:http://www.cnblogs.com/think8848/archive/2011/07/17/2108570.html

jQuery Tmpl的源碼剖析,請見后續文章~~

寫在后面

本文通過一個場景的場景,引出我們為什么要使用前端模板,至於前端模板的設計這里暫時不提及,留待后續文章展開。

想到哪寫到哪,邏輯略凌亂,包涵~碼字不易,請隨手點推薦~~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