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網絡層,我們需要對因特網上的每一個設備進行唯一標示,這樣所有的設備之間才能實現全球通信。
假設一段地址的首地址為146.102.29.0,末地址為146.102.32.255,求這個地址段的地址數?
答:末地址減去首地址,在基於256計數法下得到的結果為0.0.3.255。地址的數目為(0*2563 +0*2562 +3*2561+255*2560)+1 = 1024。
某地址段的首地址為14.11.45.96。假設這個地址段的地址數為32個,那么它的末地址是什么?
答:我們把地址數減去1后再轉換為基256計數法表示,也就是0.0.0.31。然后用這個值加上首地址就得到末地址。末地址=(14.11.45.96+0.0.0.31)256=14.11.45.127
五大類IP地址
地址的類別原理
A類0到0+(27-1) 0~127
B類27到27+(26-1) 128~191
C類27+26到27+26+(25-1) 192~223
D類27+26+25到27+26+25+(24-1) 224~239
E類27+26+25+24到27+26+25+24+(24-1) 240~255
五類IP地址的網絡標識與主機標識
A類地址,每個地址塊中有很多個地址
B類地址,前兩個字節作為網絡標識
C類地址,前三個字節作為網絡標識(分類編址時,指派給一個組織的地址段是A、B或C類地址的一個地址塊)。
各類地址中地址數的規律
網絡地址,就是對一個網絡的標識。網絡地址就是網絡的首地址。
圖上有,一個局域網,其網絡地址為220.3.6。0(C類),一個局域網,其網絡地址為134.18.0.0(B類),一個交換廣域網(C類),它可以連接很多個路由器。
如何提取網絡地址呢?
網絡掩碼
用於提取網絡地址,也就是首地址。
一個B類網絡示意圖。太浪費了。
為了不浪費,將其划分成四個子網。
在上例中,我們把一個B類網絡划分成為四個子網,因此n的值為16,而n1 = n2 = n3 = n4 = 16+log24 = 18。這就意味着該子網掩碼有18個1和14個0組成。換言之,該子網掩碼就是255.255.192.0,它不同於B類默認掩碼(255.255.0.0)。如果沒有划分子網,那么子網掩碼就是默認掩碼。
將一個地址塊划分為8個子地址塊的子網掩碼中,1的個數比默認掩碼中的要多3個(23=8),而將8個地址塊合並為一個超地址塊的超網掩碼中,1的個數則比默認掩碼中要少3個。
無分類不固定。
一個例子,無分類的地址例子,由ISP分配地址塊。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某ISP授權得到一個地址塊,起始地址是190.100.0.0/16(共有65536個地址)。這個ISP需要把這些地址分配給如下的三組用戶:
a.第一組有64個用戶,每個用戶大約需要256個地址。
b.第二組有128個用戶,每個用戶大約需要128個地址。
c.第三組有128個用戶,每個用戶大約需要64個地址。
思路:先把各個組看成一個集體,划分大的地址塊。
進一步划分,通過子網掩碼能算出首地址和尾地址,然后追個往下分配。
由此,便完成了分配。
NAT 網絡地址轉換 如圖所示,這個專用網內部使用的是專用地址。連接該網絡到全球因特網的路由器使用了一個專用地址和一個全球地址。對因特網的其他地方來說這個專用網絡是透明的,看不到的,它們看到的知識地址為200.24.5.8的那個NAT路由器。
所有外出的分組都要通過這台NAT路由器,它將分組中的源地址替換為全球NAT地址。所有進入的分組也都要通過這台NAT路由器,它又將這些分組中的目的地址替換為相應的內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