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 開發過程中涉及到的算法 庫存,工程,生產計划,固定資產計算方法


ERP系統涉及到的單據數量多,一些單據的數據之間只有簡單的計算方法,比如

金額=數量*單價

如果涉及稅,則金額=數量*單價 + 稅金

如果涉及折扣,則金額=數量*單價 + 稅金 - 折扣

下面總結一下,較為復雜的計算方法。

1  求取物料低階碼

物料低階碼為MRP運算時,是否要暫停計算當前的需求,直到遇到它的低階碼時,才計算需求,以優先滿足最低層的物料需求。比如下圖中的D物料,它的低階碼為2

image

MRP運算時,是從低階碼最小的開始,依次向低階碼高的物料和半成品展開。

2  物料需求計算 ERP區別於MIS的地方之一就是有物料需求計算,以前我自己設計的系統,MIS或是進銷存,不叫ERP

image

Gross Requirement 毛需求就是跑BOM物料清單的結果

Net Requirement 凈需求=毛需求 + 安全庫存 – ( 可用庫存PAB  + 計算收貨 PR)

Planned Order Receipt 計划產出量在凈需求的訂貨方式函數。也就以訂貨方式重計算一下凈需求

Planned Order Release 計划訂單發送為計划產出量,考慮提前期運算的結果

 

3  主生產計划運算 Master Production Plan

與MRP一樣,計算的對象是最終產品,具體到ERP中,常常是銷售單與需求預測綜合的結果

 

4  能力需求計算Capacity Planning和粗能力計划計算 RCCP 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粗能力計划計算只計算關鍵工作中心的生產能力與負荷,也就是Critical Resource的工作中心才參與運算

image

能力需求計算則計算所有的工作中心

 

5 訂貨制度 Order Policy

一批對一批  計划訂單所產生的數量與凈需求是相等。例如凈需求是100,那么計划訂單的數量也是100;

設置了最低訂貨數量的時侯,如果凈需求小於最低訂貨數量,則計划訂單等於最低訂貨數量。例如,需求是100,最小訂貨數量為500,則計划訂單為500;

設置了最高訂貨數量的時侯,如果凈需求大於最高訂貨數量,則計划訂單等於最高訂貨數量。例如,需求是100, 000,最小訂貨數量為50,000,則計划訂單為50,000;

固定數量的倍數 訂單數量相當於標准訂單數量的倍數,因此數量是大於或等於凈需求。舉例說明,凈需求是160,標准訂單數量是100,MRP所提供的訂單數量是200;當凈需求是210,則MRP提供相應的訂單數量應該是300。

周期性需求/每期間固定數量 以一個期間周期的總需求為定貨量,以滿足此需求周期內的需求

image

如圖所示,以4個期間為單位,1-4期的需求是90,5-8期的需求也是90,則在該需求期間的第一個期間一次訂貨,滿足此需求周期內的物料需求。

再訂點 當庫存數和訂購數量低於再訂量時,計划訂單的數量就等於再訂數量。例如再訂點是500,再訂數量是5,000,MRP運算時現有供應數量低於500,那么由MRP產生的計划訂單數量會是5,0003002

 

6 ABC庫存控制法 計算物料的ABC分類, 計算方法如下

1) 計算每個物料的年用量

2) 乘以單價得出年金額數

3) 由高至低排列年金額數

4) 確定ABC分類

ABC以80-20法則來處理物料,同樣的方式也可以用來計算供應商ABC管理,客戶ABC管理。

 

7  工序移動計算方法

1)順序移動方式:這種移動方式是最簡單的方式,它是指一批工件在一道工序上加工完成后,才整批轉入下一道工序。這種加工方式的加工周期最長。加工周期的計算也很簡單,即將各道工序加工時間直接相加。

clip_image002

2)平行加工方式:這種移動方式是時間最短的一種。這種移動方式是前一道工序加工完一個工件后,立即將其轉入下一道工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多個工序同時工作,因而加工周期最短。

clip_image004

3)平行順序移動方式:是順序移動方式和平行移動方式兩種方式的結合使用。是指一批零件在一道工序上尚未全部加工完畢,就將已加工好的一部分零件轉入下道工序加工,以恰好能使下道工序連續地全部加工完該批零件為條件的移動方式。

T平順=(一道完整工序的完整的加工時間)+(N-1)*[(相鄰工序比較的加工時間最大值之和)-(相鄰工序比較的加工時間最小值之和)]

(1)當前道工序的單間作業時間小於或等於后道工序的單間作業時間時,則前道工序上完工的每一個零件應立即轉移到后道工序去加工,即按平行移動方式單件運輸。

(2)當前道工序的單間作業時間大於后道工序的單間作業時間時,則前道工序上完工的零件,並不立即轉移到后道工序去加工,而是等待到足以保證后道工序能連續加工的那一刻,才將完工的零件全部轉移到后道工序去,這樣可以避免后道工序出現間斷性的設備停歇時間,並把分散的停歇時間集中起來加以利用。

clip_image005

例:某企業生產產品的批量n=4件,經過4道工序加工,其單件工時為t1=10分,t2=5分,t3=20分,t4=10分,試求該批產品的生產周期?

clip_image007

 

8  Reconciliation 帳戶核對

image

當人工的干預物料日記帳和總帳數據時,會出現總帳與日記帳不相等,則需求重新核算。有四種核算類型

Reconcile  Account Balance  帳戶核算

Reconcile Customer Ledger 客戶帳核算

Reconcile Item Balance 物料帳核算

Reconcile Vendor Ledger 供應商帳核算

人工的干預物料日記帳,日記帳(Direct Entry)過帳之后會寫入日記帳(Journal),再寫入總帳(Ledger),最后寫入余額帳(Balance),這三者的數據值應該一致。這個思路值得借鑒到MIS/進銷存設計中。

 

9  固定資產折舊算法

1)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稱直線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周期折舊額均是等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1 – 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 – 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  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和雙倍的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應用這種方法計算折舊額時,由於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所以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在其折舊年限到期的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的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平均攤銷。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預計的使用年限

4) 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又稱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以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逐年數字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壽命/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10 完工產品成本核算

clip_image002[5]

會計老師大學時教我的順口溜,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多讀幾遍就記住不忘記。

材料的實際費用由采購價格與采購間接費用組成,但材料價格的計價方法不同,因而對應的計算方式也不同。

1 先進先出 領用的材料按入庫時間的先后順序,先入庫的先出庫,此時耗用材料的價格采用最先入庫時的材料價格。

2 后進先出 此時是先領用最后入庫的材料,材料的價格是最后入庫時的價格。

3 加權平均 加權平均一般是會計期末一次性計算材料價格的計價方式:加權平均價格= 期間總入庫金額/期間總入庫數量

4 移動加權平均 原理類似於加權平均,但不是在期末計算價格,而是每批采購來料后計算一次平均價格,公式如下:

移動平均價格 = (本次入庫金額+上次結存金額)/( 本次入庫數量 + 上次結存數量)

5 最后進價格 材料的價格以最后一次(即最近期的進貨)的價格為最終價格。

 

人工費由人工費率乘以人工小時數。比如辦公室職員每月工作21.5天,每天的工資是總工資額除以21.5,得出每日工資數,再乘以上班的實際天數,可計算出人工費。

工作時間的計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

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image

制造費用涉及分攤方法,請查閱作業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以了解此算法。

對於ERP中的員工類型,是生產人員則計算為直接人工費,如果是辦公室人員(采購,工程設計,財務,銷售)則計算到管理費用中去。

 

11 人力資源公式計算

涉及計算工資,計算成本,在報表中經常會遇到這些公式。

1、 招聘入職率:應聘成功入職的人數÷應聘的所有人數×100%。

2、 月平均人數:(月初人數+月底人數)÷2

3、 月員工離職率:整月員工離職總人數÷月平均人數×100%

4、 月員工新進率:整月員工新進總人數÷月平均人數×100%

5、 月員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員工人數÷月初員工人數×100%

6、 月員工損失率:整月員工離職總人數÷月初員工人數×100%

7、 月員工進出比率:整月入職員工總人數÷整月離職員工總人數×100%

 

12 帳戶余額和總帳余額

帳戶是以當前傳票(voucher,中文的說法叫憑證)為計算基礎,月和年以期間段為計算基礎。

帳戶期末余額=期初余額 +  本期錯方發生額 - 本期貸方發生額

月末余額= 月初余額 + 月借方發生額 -  月貸方發生額

總帳期末余額 = 年初余額 + 本年借方發生額 -  本年貸方發生額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