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top500外企工作剛滿一年的應屆小碩,剛進公司時,先是漫長的培訓,然后漸漸地開始成為其他人lead的項目resource,委派的事情也逐漸有分量,從打醬油到打雜到負責設計局部架構,這樣日積月累,目前,自己已經在4、5項目上擔任着直接影響項目進度的角色,加上自己申請成功的並開始lead的一個項目,現在時間嚴重不夠用了,真是有種被五馬分屍的感覺。
既然時間是有限的,只能從時間分配上下功夫。於是研究了自己從去年3月開始實習一直到今年3月這一年時間工作模式的改變,以做橫向對比。
第一階段,“接線員”模式(實習頭兩個月)
剛進公司,由於對環境不熟悉,行動起來比較被動,於是一邊熟悉新環境,一邊做一些雜活,所以就想接線員一樣,來了事就接,然后照着做。這個過程是每個踏上工作崗位的人都會經歷的,時間以工種不同有長有短,我用了2個月左右的時間。
第二階段,“賣保險”模式(實習后期至試用期初期)
完成了對新環境的熟悉,人就由被動漸漸的變得主動了,知道自己該學什么,該做什么,又由於培訓較多,各種雜事也比較多,這會產生大量的問題和疑惑,於是需要向擅長不同領域的人請教,就像賣保險一樣,需要放下面子,耐心向每一位“老師”闡明問題,尋求幫助。這一過程是主動學習的過程,也是工作開始上手的過程。
第三階段,“師徒”模式(試用期3個月)
工作上手了,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到兩個項目中,接觸的人也漸漸收斂到和自己未來工作領域最相關的前輩身上。於是,一對一傳授的階段就開始了。
這個項目也往往是試用期考核的一個依據。
第四階段,“浮萍”模式(轉正后4個月)
手上的第一個項目結束了,能力上算是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同事們也基本知道我能勝任哪些方面的工作,於是乎,其他人帶的各種項目缺人手的坑就要我來填了。
在這一階段,學到的東西很雜,不恩能夠專注於某一領域,但是接觸面廣了,是有助於找到自己真正勝任的領域的。這一階段,有可能決定自己今后在這個公司主要負責的領域,甚至可能是未來事業的起點。
第五階段,“課程表”模式(自己帶項目后一個月)
這一個月,開始的標志是申請到了自己的項目,同時,自己仍然在別人的項目中擔任着角色,所以,一張合理的“課程表”對於安排自己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這一階段,真正開始從頭規划一件事,開始給別人安排工作任務,向他人介紹自己的項目benefit拉人入伙,合理安排多個人的時間,進度控制等等,這一階段對個人的非技術能力要求更高了,需要更多地情商。相對於前一階段的技術提高,這一階段的情商培養及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的提高,對未來事業的發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畢竟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只有技術不懂人情的人是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
說一下這一階段的難點,就是從一個項目到另一個項目快速的思維切換,尤其是軟件工程,需要更強的專注力和毅力。
暫時總結這么多,其實每一個應屆生踏上工作生涯后,都會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期,很多工作習慣和工作態度,都是在這一階段形成,能夠快速進入角色並高效運轉,對於未來的職場之路是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