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勇敢地承認我是跳躍性思維。跳躍性思維又稱選單式思考,經常講話前言后語不搭,跳躍性很強;一邊和別人在聊天,同時想到完全不搭的另外事;旁人聊天時卻很迷惑,渾然不知我在表達什么。
當你談話后意識到我時,我的思維在倒掛。。。
假如朋友在討論晚上吃飯問題,我會中間跳出中午學校的米飯沒煮熟。這就是當別人在講一件事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另外的事情上去,然后再從另外的事情衍生到另外的另外一件事上,得出的結論往往和別人討論的不再一條線上,這時朋友會感到驚訝,然后脫口而出“你在表達什么,我沒聽明白”,耐心的朋友會細心的聽我解釋,然后我會慚愧的發現,自己說的和他們的主題不再一個范圍后,就難以解說繼續自己想法了,繼續下去也和原本話題連接不上,這時我總是以一句話帶過“我不知道怎么表達了,我短路了……”,然后朋友們繼續他們的話題,我就在尷尬中,一個人為剛剛的事繼續胡思亂想。大部分人都會給我這樣的結論:
1.注意力不夠集中,或是不肯集中;
2.不夠細心,態度隨性;
3.沉默不言的人,或者半調子(總是比別人反應慢)。
其實,在給予反應的這段時間內,我進行了大量的思考,比如前面的假設,朋友在討論晚上吃飯問題,我的思緒會聯想到,“噢,晚上去哪里吃飯,吃飯的XX地方的米飯怎樣,米飯還是糯性的好吃,這時想到中午的米飯實在太難吃了,好像還沒有熟……”然后脫口而出“學校太省事了,中午的米飯沒煮熟”,剛剛同學們還是興致勃勃的討論晚飯去哪去哪,等我說完,發現氣氛頓時很冷,有時耐心的同學會遷就着我,被我帶着走“是呀,確實難吃……”。
所以討論問題時,事后還要進行大量的解釋下前提,發現自己是非常之累。
所以很大部分時間都是聽他人在講述,而我屬於傾聽,並且是習慣性的傾聽者。另外,我也不願讓和我交談的人因為我的跳躍性思維而掃了談話的興致,或者認為我談話不夠認真,態度不正,而留下一種不好的印象,或者我怕自己的跳躍性思維讓別人感覺很奇怪。
這就是為什么不管是中文寫作還是英文寫作,對於我來,說都是十分難把握,就算有固定框架,我也難以把握整體,英語老師說我的文章很雜,有時看句式是很高級很復雜的樣子,但是內容卻是混亂,所以,即使我想去寫好一篇文章,文章也是“散而無形”的。回想到我從初中到高中,勉強得到老師較好點評的文章的也就僅僅兩篇,一篇是在初二,另一篇是在高三。
“我一直以為我是說得太少了,跳躍性思維有時給我的性格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同學說我不能分心(一心二用對我來說很困難),寫日志的時候都不知道說什么,思緒混亂。”
就我上面寫下的話,我都需要來來回回更改好幾遍,所以,在冷靜狀態下,我可以持續的寫下比較邏輯的一堆句子,但是一旦分心,我就沒辦法連續寫下去,所以,文筆上的交流我可以更改,但是實際表述卻不允許我把說出去的話反復改變。我實際想表達的是:
現實生活中的我,一直以為我是說得太少了而缺乏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差,進而影響了我和朋友間的交流,所以在朋友圈內,我屬於沉默者,是不積極表現的人,是孤默寡言,可事實上是內心是急於表現的,因此,跳躍性思維有時在我的性格表現力上也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另外,描述一件事情時,我不能清楚的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的講解清楚,就是想講笑話,發笑的也就我自己而已,而聽者往往糊塗,不懂我在說什么;同學和我講話時,我時常短路,思緒飛舞,同學給予我的評價和建議是我做事不能分心,一心二用對我來說很困難。所以,我在日志中,想表達上面內容,過程中,我寫的時候都不知道說什么,思緒混亂,所以動筆就是空白,還不如不寫,但又想記錄記錄自己的生活:)
現在逐漸形成表達性恐懼症,一講話就語無倫次,還要思考很久,理清思路,看來“沉默”時間太長了。
Ps:哈哈,去豆瓣,看到些“同跳相憐”的人,原來我有很多同胞。
路人甲:開頭只是要講A這件事,講着講着,發散到其他的B,C,D,E事情上去了……然后人家就搞不懂我到底要講什么……
路人乙:世界無法理解我們,那么就讓我們理解世界。
路人丙:主動減少話語的資訊量,就可以交談了。 同時可以和好幾個人交談,也很好玩啊。
路人丁:常常聊着聊着,就彈出一句很跳躍的問題或話語。全場人安靜,原本熱烈的討論就變成大家都看着我等我解釋……害怕討厭這種突如其來的矚目.變得語無倫次……就漸漸在想,還是不要說比較好了。
路人戊:會有很多創意。
路人己:表達障礙 邏輯體系自成一家……很慘,無法理解世界……
路人庚:很容易冷場,自己說的別人根本聽不懂,思維跟不上
哈哈,感謝那些耐心聽我講話的人,累了你們的思維神經。
PSS:我是同路人,有葯嗎,給我吃點吧,太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