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 a[10]; 2 int *p = a; 3 int (*q)[10] = &a;
第二個為指向數組的指針.
- a只是a[0]的地址,a+1就是a[1]的地址了,
- &a是整個a[10]的首地址,是以整個數組為角度來看,雖然它與a[0]的值相同,但是&a+1就已經增加了10個int類型的字節的長度了.
1 #include <stdio.h> 2 3 int a[2] = {1,2}; 4 int main(){ 5 printf("a = %p\n", a); // I 6 printf("&a = %p\n", &a); // II 7 printf("a + 1 = %p\n", a + 1);// III 8 printf("&a + 1 = %p\n", &a + 1);// IV 9 10 return 0; 11 }
本機(linux)結果輸出:
a = 0x804a014
&a = 0x804a014
a + 1 = 0x804a018
&a + 1 = 0x804a01c
沒錯,上面I 和 II打印出來的地址是一樣的,IV 要比 III 大4個字節的地址空間。下面是我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如有不妥的地方請各位大蝦一定給於指出:
- 首先引用《C和指針》p141中的理論:
在C中, 在幾乎所有使用數組的表達式中,數組名的值是個指針常量,也就是數組第一個元素的地址。 它的類型取決於數組元素的類型: 如果它們是int類型,那么數組名的類型就是“指向int的常量指針“。
看到這里我想應該就知道為什么 會有I 和 III式的結果了。
- 對於II 和 IV 則是特殊情況,在《C和指針》p142中說到:
在以下兩中場合下,數組名並不是用指針常量來表示,就是當數組名作為sizeof操作符和單目操作符&的操作數時。
- sizeof返回整個數組的長度,而不是指向數組的指針的長度。 取一個數組名的地址所產生的是一個指向數組的指針,而不是一個指向某個指針常量的指針。
- &a后返回的指針便是指向數組的指針,跟a(一個指向a[0]的指針)在指針的類型上是有區別的。
參考1: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968541-1-1.html
參考2:http://blog.csdn.net/daniel_ice/article/details/685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