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HTML5開發手機應用或手機網頁時,<head>部分總會有如下一段代碼,這段代碼到底什么意思呢。在網上,大家會得到很多答案。我從網上搜集了部分介紹,整理一下,以留備用。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height=device-height,inital-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 />
什么是Viewport
手機瀏覽器是把頁面放在一個虛擬的“窗口”(viewport)中,通常這個虛擬的“窗口”(viewport)比屏幕寬,這樣就不用把每個網頁擠到很小的窗口中(這樣會破壞沒有針對手機瀏覽器優化的網頁的布局),用戶可以通過平移和縮放來看網頁的不同部分。移動版的 Safari 瀏覽器最新引進了 viewport 這個 meta tag,讓網頁開發者來控制 viewport 的大小和縮放,其他手機瀏覽器也基本支持。
width:控制 viewport 的大小,可以指定的一個值,如果 600,或者特殊的值,如 device-width 為設備的寬度(單位為縮放為 100% 時的 CSS 的像素)。
height:和 width 相對應,指定高度。
initial-scale:初始縮放比例,也即是當頁面第一次 load 的時候縮放比例。
maximum-scale:允許用戶縮放到的最大比例。
minimum-scale:允許用戶縮放到的最小比例。
user-scalable:用戶是否可以手動縮放
“viewport”,翻譯為中文可以叫做“視區”,大家都知道移動設備的屏幕一般都比PC小很多,webkit瀏覽器會將一個較大的“虛擬”窗口映射到移動設備的屏幕上,默認的虛擬窗口為980像素寬(目前大部分網站的標准寬度),然后按一定的比例(3:1或2:1)進行縮放。也就是說當我們加載一個普通網頁的時候,webkit會先以980像素的瀏覽器標准加載網頁,然后再縮小為490像素的寬度。注意這個縮小是一個全局縮小,也就是頁面上的所有元素都會縮小。如下圖所示,一個普通的文章頁面在移動設備的效果:
頁面以980像素加載,沒有變形,但是按比例縮放后,很多東西用肉眼基本看不清了。
那么我們能不能人為改變webkit的視區呢?當然能,在<head>與</head>之間加上如下視區代碼: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500"/>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

參考資料:http://www.cnblogs.com/loalongblogs/archive/2011/06/21/208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