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你最好不要做的


1、最好不要使用引用返回值

有同學在傳遞的參數的時候使用引用方式傳遞,避免了臨時對象的創建,提高了效率,那么在返回值的時候能不能使用引用呢?

看如下代碼

        class Rational{
        public:
            Raional( int numerator = 0, int denominator =1);
            ...
        private:
            int d, d;
            friend Rational operator* (const Rational& lhs, const Raional& rhs) ;
        };
       Rational Rational::operator* (const Rational& lhs,const Raionl&rhs)
        {
                return Rational  result(lhs.n*rhs.n,lhs.d*rhs.d);
        } 
    }

  這個類就是我們前面所介紹的有理數類。這里想想會發生一次類的構造與類的析構,那么如果使用引用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嗎?達到提高效率嗎?

  函數創建新對象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在棧(statck)中創建,一個是在堆(heep)中創建。

        People p(a,b)                  //棧中創建
        People *p = new People(a,b)   //堆中創建

 現在首先考慮在棧中創建,但是這個創建的變量是一個局部變量,會在退出函數之前銷毀。

   const Rational& operator* (const Rational& lhs, const Rational & rhs)
        {
            Rational  result(lhs.n*rhs.n,lhs.d*rhs.d);
            return result;
        }
  在函數內以stack方式空間創建對象是局部對象,任何函數如果返回一個引用指向某個局部對象,都會發生錯誤。因為局部對象在函數退出之前被銷毀了,意味着reference所指的對象不存在。
      於是考慮在堆中創建
  const Rational& operator* (const Rational& lhs, const Rational & rhs)
        {
            Rational*  result=new Rational(lhs.n*rhs.n,lhs.d*rhs.d);
            return *result;
        }

  現在又發現了一個問題,new出來的對象由誰來delete?好這個問題先占時不考慮看下面情況

          Rational w,x,y,z;
          w=x*y*z;    
  這里同時一個語句調用了兩次operator*,意味着new了兩次,也就需要delete兩次。但是這里沒有合理的辦法讓opertaor*使用者進行那些delete調用,因為無法讓使用者獲取返回的指針,這將導致資源泄漏。
      於是考慮返回一個引用,其指向定義於函數內部的static Rational對象。
      const Rational & operator*(const Rational& lhs,const Rational & rhs)
        {
            static Rational result;
            result = ...;
            return result;
        }

那么顯而易見就是多線程,在多線程環境下,這樣寫安全嗎?好如果說不關多線程。那么如下代碼會發生什么?

  bool operator == (const Rational& lhs, const Rational&  rhs);

    ...

    Raional a,b,c,d;
    if((a*b) == (c*d) 
    {
            ...
    }

    上述if語句表達式無論a,b,c,d為何值都是true,因為它們都指向同一個靜態值。

 

2、最好不要將所有變量定義放在語句開頭。

有同學可能上過C語言課程,喜歡學習C的,喜歡將所有的變量定義放在開頭,但是在C++中,我建議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定義一個變量時,程序便注定需要進行一次構造與析構。例如在下面程序:大概意思我們允許1米8以下並且年齡在60歲以下的同學買票進入。

 1 class People{...};
 2 class Ticket{...};
 3 bool Isvalid(const People&p){...}
 4 void Banding(const People& p,Ticket& t); 
 5 Ticket buyTicket(const People& p)
 6 {
 7     Ticket t;
 8     if(Isvalid(p)){ return NULL };
 9     //信息與票綁定
10     Banding(p,&t);
11     return t;
12 }
假如這里檢測買票人條件不符合,那么就不能進入買票從而進行信息與綁定操作,那么這里Ticket t語句就讓該函數白白承受了一次Ticket構造成本與析構的成本。
所以最好不要將變量提前定義,最好在要用到的時候定義,避免不必要的性能開銷。上面例子改成下面這樣即可:
 1 class People{...};
 2 class Ticket{...};
 3 bool Isvalid(const People&p){...}
 4 void Banding(const People& p,Ticket& t); 
 5 Ticket buyTicket(const People& p)
 6 {
 7     if(Isvalid(p)){ return NULL };
 8     Ticket t;
 9     //信息與票綁定
10     Banding(p,&t);
11     return t;
12 }

 

3、最好不要做過多的類型轉換

C++規則的設計目標之一是,保證“類型錯誤”絕不可能發生。理論上程序通過編譯,就表示它並不企圖在任何身上執行任何不安全,荒謬的操作。可惜類型轉換破環了類型系統,它可能導致任何種類麻煩,有些非常麻煩。就例如本文最后一個代碼例子。C和C++都支持隱形類型轉換,同時C++有四種顯示轉換操作符。成員函數與非成員函數的抉擇里有介紹。但是建議最好不要做過多的類型轉換,能避免就避免。類型轉換往往也不是按照你的意思,首先看一個例子:

 1 #include <iostream>
 2 
 3 class base
 4 {
 5     public:
 6         base():a(0),b(0){}
 7         base(const int& x,const int& y)
 8         :a(x),b(y){}
 9         virtual void init()
10         {
11             a=5;
12             b=5;
13             std::cout<<"in base a value is "<<a<<std::endl;
14             std::cout<<"in base b value is "<<b<<std::endl;
15         }
16         
17         int get_a() const
18         {
19             return a;
20         }
21         
22         int get_b() const
23         {
24             return b;
25         }
26     private:
27         int a;
28         int b;
29 };
30 
31 class derived:public base
32 {
33     public:
34         derived(int x,int y):base(x,y){}
35         void init()
36         {
37             static_cast<base>(*this).init();
38         }
39 };

運行結果為

in base a value is 5
in base b value is 5
a value is 2
b value is 2

這里將derived類型轉化為base,但是調用base::init()函數並不是當前對象上的函數,而是早前轉型動作所建立的一個"*this對象的base的副本,所以當我們嘗試改變對象內容,其實改變的是副本內容,其對象內容並沒有被改變。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直接聲明調用基類的函數

 1 class derived:public base
 2 {
 3     public:
 4         derived(int x,int y):base(x,y){}
 5         void init()
 6         {
 7             //static_cast<base>(*this).init();
 8             base::init();
 9         }
10 };

運行結果為:

in base a value is 5
in base b value is 5
a value is 5
b value is 5

或許此時你記起來應該使用dynamic_case(如果看過以前的文章的話:它用於安全地沿着繼承關系向下進行類型轉換)。使用dynamic_cast直接出現錯誤。

 1 class derived:public base
 2 {
 3     public:
 4         derived(int x,int y):base(x,y){}
 5         void init()
 6         {
 7             //static_cast<base>(*this).init();
 8             //base::init();
 9             dynamic_cast<base*>(this)->init();
10         }
11 };

運行結果為:

段錯誤 ((主存儲器)信息轉儲)

假設一個類有五層的單繼承關系,如果在該對象上執行dynaic_cast,那么會有多達五次的strcmp調用,深度或者多重繼承的越多,成本越高。之所以需要dynamic_cast是因為想在derived class對象上執行 derived class操作函數,但是目前只有一個指向base的指針或者引用,這個時候可以用它們來處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