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富盛名的面試題
此時恰逢雙節將至,到處多多少少都有一點的氣氛,雖不至於歡天喜地,逢面就談論的節日計划到處都能聽到的。小毛驢初來乍到,倒也漸漸熟悉了此地風俗。今天閑了下來,幾塊月餅下肚,便覺得有點胃脹,忽然想起好久沒見程序猿,正好走動走動,順道活動下筋骨。
程序猿雖然不至於像小毛驢那般終日閑閑神仙快活,但畢竟佳節來襲,不至於以前那么的忙碌,任務早上便已經做完。小毛驢到時,程序猿正在看從互聯網上download下的一份傳說是極富盛名的XX公司的面試題,題目簡單至極,如下所示:
“一人8元買一只雞,9元賣出,然后10元再買進此雞,11元賣,問此人盈虧多少”
程序猿見到小驢來到,伸個懶腰,招呼小驢過來,指了指此題,哈哈笑道:“你怎么看?”
小驢湊上前看了看題目,一陣冷笑:"但凡嘩眾取寵者,其道無外乎披上招搖之勢,動乎世界XX強經典面試題,全世界只有OO人能做出來的題目,此 XXOO者可能雖好,但此營銷賺眼球的手段如同坑邊樓盤宣傳為水上之都一樣的不堪,娛樂一下,看看即可,不可當真。"
程序猿道:"反正無事可做 ,娛樂一把就好"
1,2,3和-1
這個題目中第一個最顯然的症狀所在就是這只雞,天曉得這只雞怎么這么的倒霉:被顛來倒去的買賣最后主人還不知道到底賺還是虧。出題者設定為同一只雞有意混淆了多次交易,讓讀者思維混亂。當然這個翻來覆去的倒霉雞其實還有另外的用途,此處先買下伏筆不提。第二個不顯眼的症結就是8,9,10,11這四個連續的數字。可能規律性數字先入為主,也可能由於題目混淆讀者並不是很清楚交易之間是否真的有聯系,連續數字的規律性出現會導致讀者有下意識的思維定式,不自覺地做出思考方向,中傾向於認為兩次交易是有聯系。
以下是四種答案的思維方式
- 三次交易,第一次8元買9元賣賺一塊,第二次10元買賠了1元,第三次11元賣賺了1元,一共賺1-1+1元。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適合做假賬,它混淆了交易的概念,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如果一次買/賣算一次交易那么應該是交易四次-8+9-10+11,一次買和賣算一次交易那么應該是交易兩次(9-8)+(11-10),上面這種思維卻交易了三次,它忽略了第一次8元的買進,而且詭異的將第二次的買進與第一次的賣出拉在一起。要是8元買,9元賣出,然后10000元再買進此雞,10001元賣,按照這種思維那豈不是賠了9000塊,眾多炒股人士哪還有賺得。
- 剛開始8元買進,最后11元賣出,8塊的成本呢,11塊的毛利,所以純收入11-8=3。
這種思維不問過程只問起始,試圖從交易開始與結束兩端快刀斬亂麻的結束問題,第二次交易結束時候主人有9塊,而主人第三次交易買進時候要花10塊買進,也就是說主人為了此次交易可能另外掏腰包或者需要無利息貸款1元。真正的交易成本其實是8+1元。
- 最簡單的思維,8元買9塊賣賺1塊,10元買11賣賺一元,1+1=2。為了更好的理解交易,可以假設主任第一次買了一只雞,第二次買了一只鴨。此答案是正確的答案,雖然 有些人假設了雞鴨以便分清進行了幾次交易違背了出題者的初衷。
- 8元買11塊賣,本來可以賺取3塊的,而結果只賺了2塊,2-3=-1,所以賠了1塊。
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思維方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很難完全否定這種說法。
機會成本的介入讓一切變得有意思起來,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必須放棄另外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即為機會成本,原來得到3塊的機會成本,但是最終只得到了2塊,所以就賠了一塊錢,即便你事實上賺了2塊。面對這種很難講得清的東西,其實只需要一段對話:
A:"你工資多少"
B:“8000,怎么了,和這個問題有聯系么?”
A:“你每個月其實賠了好幾萬!怎么會賺八千,如果你小時候好好學習,多珍惜機會,你不知不知道你現在有可能是XX的CEO,工資上百萬!”
B:“......”
為什么是同一只雞
小驢說完,端起桌上的水一口喝完,道:“一切如此”
程序猿道:“可是你想沒想過為什么是同一只雞?”
小驢略顯詫異:"混淆視線,模糊交易,難道還有其他的原因?"
程序猿道:"其實這道題不僅僅是一道純數學題目,它原本還有個前提。"
小驢奇道:“這聽着稀奇了,速速說來聽聽”
程序猿:"前提很簡單,雞的價格一直在上漲,雞市中的人都在低買高賣"
小驢:"所以這個人不停的買然后高價賣出?"
程序猿:“雞還是那些雞,大家都在低買高賣,大家都憑空賺到了錢”
小驢:"大家都沒有虧錢,但是錢怎么會憑空冒出來呢?"
程序猿:“這就是我想說的”
小驢道:“想說什么?”
程序員看了看小驢緩緩道:
“貪婪的本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