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一個朋友閑聊,他說了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我們不招北大清華的。
因為大家都經過高考的折磨,所以心里對考上北大清華的都還是有點敬畏的,因此就追問了下原因。
他的回答很簡單:
我們得承認這兩所學校的人非常優秀,但跑到二線城市來的大部分都不能踏實做事,招了也不能用。
他說的踏實做事這點比較能引起我的共鳴,可能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學校本身提供了一個起點,證明的也是過去,畢業后想證明自己還是得用事實說話。
但確實有些人陷在過去的光環里出不來,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干大事的,結果手里的工作做不好,也就沒有了干大事的機會。
這要多么瘋狂的人,才會不根據表現,而只根據學校來決定一個人的職位。
還有一種表現是腦子快的,學校好的人老不大看得起腦子慢點,學校差的人。
這種性格特征的麻煩是會把自己越來越孤立,沒法借勢,一旦做點管理性的工作就會搞的紛爭不斷。
爭的還往往不是正事,而是意氣。
其實一個人最終的成就應該和兩方面的能力有關:
一類是屬於你自身的,也許是技術,也許是管理,也許是溝通。
一類是借來的,能集眾的實際上就是在借勢。
荀子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強調的其實也是這個借。
智力高的人很容易過度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
--------------------------------------------------------------------------
回復太多了,也特別有意思,哈哈,頭一次見這陣勢。
沒法一一回了,想說的寫在這里吧:
1. 我沒說打到北大清華啊,我也承認那里的人很優秀。
2.即使是北大清華的也沒人能保證100%優秀,總是有有問題的,而回到二線城市的有問題幾率會高。即使沒經過,感覺這也是個簡單邏輯啊。
很難以置信么?
3.北大清華的也是人,有問題也應該讓說啊。考上北大清華的,即使事業不是很成功,也應該不是智商問題,那是什么問題?這種問題有代表性么?
這不值得考慮考慮么。
4.我說的其實也不是北大清華的問題,就是因為某個現實的事情,發出一個要踏實做事的感慨,這是錯了么。
5.單以命名而言,雖然有標題黨的嫌疑,但也還算切合寫的東西啊。
--------------------------------------------------------------
理想流 + 軟件 = 《完美軟件開發:方法與邏輯》
理想流 + 人生 = ??
理想流 + 管理 = ??
理想流 = 以概念和邏輯推演本質,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