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利用時間碎片學習新東西--敏捷閱讀


這個方法適合於每天擠車上班的同時又想擠出時間學習新東西的同學,告訴大家如何充分利用時間碎片學習新東西。如果你有閑情去瞄哪個家伙會先下車,以便於你能夠快速搶占座位,還不如留點精神看書吧。前者會讓你舒服的在座位上睡個大覺,后者則可能會讓你以后不必擠公交。如果你像我一樣,每天都必須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才到公司,那更應該看下去了。 

說在前面

先說說我的背景,打工一族,最近經不起房企的引誘不幸成了傳說中的房奴。打工一族能買得起市區的房子嗎?不能,只能乖乖的到“世外桃源”,開始了漫長的坐車生涯。 

通過百度地圖再加上親身試驗經歷了幾次不同的公交車、高速快線、地鐵、走路等換乘方案之后,我終於選擇了一條1.5小時路程、走路最少、換乘最少並且最經濟實惠的方案,因為這也同時是利於閱讀的最佳方案。此時才明白當初學數據結構時碰到的尋找最優路徑是多么了不起的算法,估計原作者也是像我這么苦逼的擠車一族。確定交通換乘方案后,就進行我的學習計划。 

確定目標 制定計划

職場上我們常說目標導向,任務分解,我想這也同樣適應於約束和監督自己。因為幾次的豪言壯語要在某某日期前攻克某某書籍,但最終目標無法按預期完成,深深體會到制定一個計划是必不可少的階段。關於計划的制定有很多方法,我是采用了scrum的燃盡圖方式。通過燃盡圖我就清楚了解我的進度是提前還是延后,哪些階段效率低,以及在經歷一個sprint后預估自己的生產量(這里即是量化的閱讀速度),下個sprint就知道該如何調整。 

下圖是一個真實執行的sprint。我們從第二行開始從左往右來看,左邊BackLog填的是書的章節,右邊7.30~8.13代表閱讀日期,以15天作為一個周期,其他填寫的數字2、1、0代表那個章節還剩余多少內容沒看完,量化的標准是:2代表完全沒看,1代表看了一半,0代表看完了。在定sprint時,內容多的章節我會考慮再分解,以確保每個章節是1天里的零散時間能夠看完的。 

 

從上表的執行數據來分析,7月31日那天消滅了序號為03、04的兩個章節,估計是人品爆發了,進度超前;8月1日消滅了05章節,正常進度;8月2日估計偷懶了,執行情況跟8月1日持平,即那天沒看任何內容……,一直執行到8月12日,還剩下的章節有06、10、12、13、14,其中12是看了1半。剩余量較多,最后一天是無法把進度趕上的,因此剩余的一部分章節需移到下個sprint計划。

 

當然,通過燃盡圖的維度就更加直觀看到每日的執行情況。紅點代表理想情況下每日剩余的閱讀量,藍點即是實際情況,在紅線之下的代表剩余的閱讀量比預期少,進度提前,否則就是延后。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7月30日~8月5日期間,基本上就是理想與現實在互斗,平分秋色,難分難解;到了8月6日以后就杯具了,現實已跟不上理想的腳步,幾乎成了平行線。 

下一個sprint該如何排?

思考一下影響上一個sprint進度的因素是過於樂觀評估過多章節,還是能力局限、時間有限等不可抗拒因素,以作為判斷是每個BackLog適當減少內容量還是維持前面的量化標准的一個依據。

sprint還能帶來哪些啟發?

執行大約兩個sprint以后,自然就能夠更准確地評估何時會看完那本書籍。如果你對每個BackLog都能夠做到計划與實際一致,那么下一本書的閱讀計划就可以一次性制定所有的sprint。

溫馨提示

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電子閱讀器,並且最好僅需一只手就能夠靈活操作。因為在公交上搖搖晃晃,為了安全需要一只手緊握扶手,只有一只手能騰出來。這種情況下現實的紙質書籍已經無法勝任,而且一般經典的書籍都較厚,單靠一只手無法支撐長期閱讀,除非你想順便健身。說說我個人實踐,剛開始考慮iPad是個不錯選擇,借了一朋友iPad試驗一星期,其重量僅亞於磚頭,介乎於紙質書籍與磚頭之間,iPad mini估計會比較適合,靜待。最終我是選了iPhone,更大的原因是我不想出門還額外帶一個僅用來看書的厚重裝備,輕裝上陣。為什么我不選專業的電子閱讀器?如亞馬遜的Kindle,肯定是看電子書的不二選擇。但對我這種工薪階層來說,單獨購買僅用於看書的設備,價格不合算,說白了還是價值觀問題。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