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程序員學數據結構與算法之《棧》


 
介紹
 
  “要成高手,必練此功”。
 
  要成為優秀的程序員,數據結構和算法是必修的內容。而現在的Web程序員使用傳統算法和數據結構都比較少,因為很多算法都是包裝好的,不用我們去操心具體的實現細節,如PHP的取棧操作array_pop,進棧操作array_push,都有指定的庫函數,導致我們對基礎算法的研究越來越少,最后成為一個工具的傀儡而已。
 
  所以我還是建議更多的coder從基礎開始學習。這篇就先講我們最熟悉的棧操作開始入手,讓我們熟悉棧。
   

  

 
棧為何物?
 
  口訣“后進先出”,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老師一坨講解中,印象最深刻的。
  
  定義:棧是限制插入和刪除都只能發生在一個位置上進行的線性表,該位置是線性表的末端,叫做棧的頂。
  過程:先進入的數據被壓入棧底,最后的數據在棧頂,需要讀數據的時候從棧頂開始彈出數據(最后一個數據被第一個讀出來)。
 

            

 

 

分析
 
  通過定義和過程,我們分析出數據結構(紅色標識),動作部分(藍色標識),以及動作的規則(黃色標識)。
 
                                 請看

                                組成成分 
  數據:線性表(用array結構保存命名為data),末端索引(用int結構保存命名為end,初始值為null——因為開始線性表是沒有元素的,所以就沒有末端索引這么一說,而且由於不斷取數據,添加數據,這個末端是變化的元素。)。
  動作(方法):壓入(push:規則,放在線性表最后面),彈出(pop:規則,從最后取出,並且末端位置向前移動)。
 
 
編碼
 
                                運行結果

  

  
總結
  
 以上是本人對棧的分析理解過程,由於我是一名php coder,所以我用php的角度去分析和編碼。
 
如果是C語言去編碼,數組應該指定最大寬度,因為C語言數組不像php數組能自行增長,必須要有一個初始寬度。
 
推薦
 
 
 

 分享到騰訊微博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