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跳機制
1. hadoop集群是master/slave模式,master包括Namenode和Jobtracker,slave包括Datanode和Tasktracker。
2. master啟動的時候,會開一個ipc server在那里,等待slave心跳。
3. slave啟動時,會連接master,並每隔3秒鍾主動向master發送一個“心跳”,這個時間可 以通過”heartbeat.recheck.interval”屬性來設置。將自己的狀態信息告訴master,然后master也是通過這個心跳的返回值,向slave節點傳達指令。
4. 需要指出的是:namenode與datanode之間的通信,jobtracker與tasktracker之間的通信,都是通過“心跳”完成的。
二.Datanode、Namenode心跳源碼分析
既然“心跳”是Datanode主動給Namenode發送的。那Datanode是怎么樣發送的呢?下面貼出Datanode.class中的關鍵代碼:
代碼一:
需要注意的是:發送心跳的對象並不是datanode,而是一個名為namenode的對象,難道在datanode端就直接有個namenode的引用嗎?其實不然,我們來看看這個namenode吧:
代碼二:
namenode其實是一個DatanodeProtocol的引用,在對hadoop RPC機制分析的文章中我提到過,這是一個Datanode和Namenode通信的協議,其中有許多未實現的接口方法,sendHeartbeat()就是其中的一個。下面看看這個namenode對象是怎么被實例化的吧:
代碼三:
其實這個namenode並不是Namenode的一個對象,而只是一個Datanode端對Namenode的代理對象,正是這個代理完成了“心跳”。代理的底層實現就是RPC機制了。
三.Tasktracker、Jobtracker心跳源碼分析
同樣我們從Tasktracker入手,下面貼出Tasktracker.class的關鍵代碼:
代碼四:
其實我覺得分析到這里大家就可以自己分析了,jobClient也是一個協議:
代碼五:
該協議用於定義Tasktracker和Jobtracker的通信。同樣,它也是一個代理對象:
代碼六:
終於,hadoop底層通信整個系列的源碼分析全部完成了。我可以好好地復習學校的功課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