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UX培訓學習筆記


HP-UX操作系統全稱為Hewlett Packard UniX,是惠普服務器上所有的操作系統。其發源自 AT & T SRV4系統,可以支持HP的PA-RISC處理器、Intel的Itanium處理器。因為PA-RISC的停產(RISC機器現在越來越沒落了),今后的主流就是只支持Intel的處理器了。

HP-UX操作系統版本包括:11.11(11iv1)、11.23(11iv2)、11.31(11iv3)。其中11i第一次發布時間是2000年。s

培訓中使用的環境是11.31,進入系統后,查看環境的辦法:

查看系統:uname -a

查看軟件版本:swlist | grep QPK

查看文件系統的使用情況:bdf

SMH工具

SMH(System Management Homepage)是一個系統管理工具,之前有一個名為SAM的工具。SMH是一個升級版本,提供了利用Web方式進行系統管理的方式。

SAM支持HP-UX11iV1、V2,SMH支持 HP-UX 11iv1、v2、v3。

Image(7)

這兩個管理工具的特點包括:提供了圖形化的管理界面、可以向非Root用戶提供配置管理功能、方便的幫助信息、配置靈活可擴展性強、使用標准的HP-UX命令完成所有操作(每個操作都可以看到對應的命令行指令)、整合了HP的SIM(Systems Insight Manager)、提供了Windows、Linux支持(也就是說可以用來管理Windows和Linux)。

SMH的啟動有兩種方式:autostart和start-on-boot。可以使用smhstartconfig這個命令查看當前的狀態並進行啟動方式的改變。autostart方式時,我們通過ip:2301端口進行訪問。如果是start-on-boot,通過ip:2381進行訪問。

SMH菜單包括:Home、Settings、Tools、Task、Log等。

可以說,系統中所有的操作命令都可以在SMH中來實現,這就為那些對於命令行不夠熟悉的用戶提供了管理系統的新途徑。貌似這也是現在的一個趨勢,大家都在盡力的推出專業、簡單、易用的Web操作界面,降低管理的門檻。另一方面,也是讓人們能夠將精力更加的集中在系統資源的管理、分配上,而不必過分糾結於命令行指令。但是,很多時候,命令行還是無可替代的。

HP-UX服務器的硬件

服務器的產品序列:入門級(rx66,rx56...)、中端(rx76、rx86)、高端(Superdome)

服務器中的硬件包括:CPU(PA-RISC或者Itanium)、Cell boards或者MIO Controller(單元板或者)、System/Local Bus Adapter(系統/本地總線適配)、Memory Managment Processor Cards(MP管理卡)、Core I/O Cards、Interface Adapter Cards(OL*)

CPU:HP-UX支持兩種CPU架構,一種是HP自己的PA-RISC的CPU(2008年停產,2013年終止支持)、一種是Intel的Itanium。

相關命令:machinfo

Cell Boards(單元板)、Crossbars、MIO Controllers():HP-UX服務器分為兩種,一種是Cell-Based System,一般是中端或者高端的服務器,CPU和內存插在一個個的單元板上,一個機器有多個單元板,多個單元板可以通過Crossbar連接在一起,這樣可以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硬件的容錯能力,最多可以支持128個CPU、512個內存插槽;另外一種是MIO-Based System,這種架構用在HP的低端和刀片機上,最多支持8個CPU。這個系統通過單一的Memory、I/O(MIO)控制芯片同CPU、Memory和IO設備交互,也就是和我們普通的PC服務器差不多。

System/Local Bus Adapter 提供了到IO擴展總線的連接,IO擴展總線可以支持一個或者多個槽位安裝不同的擴展卡,HP提供了PCI、PCI-X、PCI-E三種總線類型,槽位速度達到2GB/sec。

MP管理卡插在PCI插槽上,提供了串口的Console接入、遠程訪問(Telnet、SSH、HTTPS方式)、硬件檢測和日志記錄功能、電源管理功能等。

Core I/O Cards 在不同機器上的變化比較大,主要是為服務器提供基礎的連接接口,例如一個或多個SCSI接口用來連接磁盤、磁帶機、DVD等,還有SAS接口連接本地磁盤,一個或多個LAN口、串口、打印機口、USB口、VGA口、Audio等。同時,大多數的機器還提供磁盤陣列控制器。

除了Core I/O Cards之外,服務器還提供了其他的Interface Adapter Cards可以用來連接光線卡(Fiber Channel Host Bus Adapter)、ATM、X.25 Adapter等接口,如果支持OL*技術,還可以支持硬件的熱插拔。

相關命令:

olrad -q

硬件的外觀(型號)

Disk Arrays and LUNs、SANs and Multipathing

當今的服務器,很多是將內置的磁盤做為Boot Disk,但是數據多數存放在Disk Arrays上。Disk Array 包含數十甚至數以百計、千計的磁盤。為了方便,利用一些管理軟件,經常將一定數量的磁盤划分為一個LUN(Logical Units)。磁盤陣列管理軟件會自動為每一個LUN分配一個獨立的64位標識符WWID,管理員也可以為每個LUN分配一個比較容易記憶的LUN ID。操作系統將一個LUN看作一個磁盤設備,而不關心其到底由多少物理磁盤組成。

SANs(Storage Area Network)的Multipathing的原理如下圖所示,這樣的做法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同時提供了高可用(High Availability)的環境以及應對高負載的能力。下圖是最簡單的一種SANs網絡連接,依據網絡的復雜性,到達一個LUN的通路可能有2、4、8甚至更多。在HP-UX的11iV1、V2版本中,對於通路的識別還需要依賴於LVM、VxVM等軟件的外部支持,在V3版本中,這一特性已經被整合到內核中。

Image(8)

分區連續體技術,包括nPar、vPar、VM、SRP(Secure Resource Partitions)。這種技術的出發點在於之前獨立CPU的機器存在高峰瓶頸和利用率低估,通過加入更多的計算和內存單元,來達到資源的動態划分,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一方面提高高可用性。我覺得這種思路和雲計算有些相似,只不過划分的物理邏輯單元不一樣。

相關命令:

scsimgr:scsimgr get_attr -a wwid -H 64000/0xfa00/0x4     獲取LUN信息

硬件的編址(路徑)

HP-UX 11iV1、V2采用傳統(Legacy)的方式來為硬件編址,在V3版本中,采用了靈活編址(Agile View)來進行編址,同時仍支持傳統方式。新的編址方式增強了系統的擴展性,Max LUN從原來的2TB到2TB以上,到單個LUN的通路從最多8個到最多32個。增強了適應性,在對SAN存儲硬件進行更新替換時,不需要修改服務器的配置。

傳統(Legacy)視圖

傳統硬件編址(HBA Hardware):Cell/SBA/LBA/device/function

卡的地址:cell/sba/lba/device/function.target.lan.port.

傳統SCSI盤:卡的地指.target.lunid

SAN:卡的地址.domain.area.port.廠商編號.lun.lun.lun,使用的是交換機上的信息,如果端口發生變化,地址會發生變化

靈活視圖(agile)

HBA Hardware Address:cell/SBA/LBA/device/function

SCSI Address:HBA.target.lunid。使用16進制而不是十進制,例如:1/0/0/2/0.0xa.0x0

FC Lunpath,卡的地址:陣列的wwpn號.oxlun,采用這種編址,連接方式仍然是多路徑的,但是地址卻可以唯一表示。

Virtual FC Lunpath(虛擬地址):HBA.virtual bus.virtual LUN ID,例如64000/0xfa00/0xlun     lun映射到陣列上這個lun的wwid號

相關命令:

ioscan -fuNC disk/fc/tape/lan

ioscan -m

ioscan -m hwpath     查看三個地之間的映射關系

scsimgr get_attr -a wwid -H 64000/oxfa00/ox#

Slot Addressing 基於物理位置的地址(中高端機器支持)

cabinet - bay -chassis - slot

相關命令:

olrad

efi硬件編址,只是在itanium引導的時候使用,地址很長,實際映射的是邏輯地址

如何插拔設備卡:兼容性、驅動

設備文件的管理

傳統(legacy)命名的設備文件存放位置:     /dev/dsk     /dev/rdsk

持久設備(虛擬地址,不會發生變化)文件存放位置:     /dev/disk     /dev/rdisk

設備文件沒有大小、設備類型(塊設備、字符設備)、主號(驅動程序)和次號(內核中的地址)

相關命令:

ioscan -funC disk

ioscan -m dsf

lsdev

ll查看/dev下的文件

insf(物理設備):添加物理設備

mksf:按照指定方式添加物里設備

mknod(邏輯設備):設備文件路徑  類型 主號 次號。主要用來生成邏輯設備文件的

rmsf:刪除設備文件

磁盤設備的管理

磁盤的使用方式:整盤管理、邏輯卷管理LVM、VxVM

物理卷 pv:有lvm結構數據的disk,數據包括pvra和vgra

邏輯卷組 vg:一些物理pv的組合,是lvm中的最大空間池。/dev/vgname/group

邏輯卷 lv:磁盤上的一個邏輯空間,在邏輯上是連續的,但是物理上不一定連續。/dev/vgname/lvname     /dev/vgname/rlvname

一個物理卷對應一個磁盤、多個磁盤組成卷組、邏輯卷對應分區(Size、VG name)

最大的單位是卷組。

物理卷:pvcreate

卷組:

邏輯卷:可以跨越磁盤,但是不能跨越卷組。默認順序取第一可用空間(物理磁盤的加載順序)。

默認Extent(Physical Extent)的大小是4MB.

建立連續的邏輯空間到離散的物理空間的映射。

對於結構數據的操作一般使用字符設備文件。

根盤一般有八個設備文件。

相關命令:

pvcreate:創建物理卷,后面跟字符設備文件。pvcraete [-f] /dev/rdisk/disk#

mknod:

vgcreate:創建卷組,指定卷組名。

lvcreate:創建邏輯卷,-n 指定名稱,-L 指定大小,vgname

vgextend:

文件系統管理

JFS。

文件系統在邏輯卷中創建。邏輯卷的數據信息在磁盤頂部的VGA中。

文件系統的數據分為兩類:結構數據(Meta Data)和用戶數據。

結構數據的內容:

超級塊(Super Block):文件系統的大小、文件系統的類型、文件系統的Block映射表、到其他系統的指針等。超級塊有多個,主超級塊等。fsck指令。

iNode:ll執行后看到的信息中,除了文件名之外都存放在iNode中,另外還包括數據區的指針。

目錄(Dir):本身是一個特殊的iNode。/是2號iNode。訪問目錄時,IO次數是路徑深度的兩倍。但不一定都是真實的物理IO,因為有緩存等的存在。目錄中存放了該目錄中的文件名。保存該目錄下的目錄和文件的inode號。

相關命令:

newfs:newfs /dev/vg01/rdatavol,然后創建掛在點,mount命令進行掛載(可以修改fstab配置文件以在重啟后繼續生效)。

mkdir:創建掛載點

mount:掛載文件系統


邏輯卷和文件系統的維護

性能的維護、磁盤修復、空間的維護

隨着使用時間的增加,文件系統中的碎片逐漸增多,可以使用fsadm進行維護。-D 參數表述對目錄進行重組:1、對於小目錄來說,將目錄數據文件移動到inode的數據區;2、對於大目錄來說,將經常訪問的目錄和文件移動到inode的數據區。

碎片整理:fsadm -eD,對目錄和文件進行整理

磁盤修復:fsck /dev/vg01/rdatavol

空間的維護:卷組擴容、邏輯卷擴容、文件系統擴容、文件系統減容、邏輯卷減容、移除邏輯卷、卷組減容等。

相關命令:

bdf:查看空間使用情況

lvextend:擴充邏輯卷,lvextend -L size /dev/vgname/lvname

fsadm:fsadm -b size,只能在JFS online的系統中使用(需要單獨授權),可以擴充或者縮減文件系統。如果不是,可以使用extendfs命令,需要首先卸載文件系統。

fsextend:

vgextend:擴充卷組

lvreduce:縮邏輯卷

vgreduce:縮卷組

lvremove:移除邏輯卷

vgremove:移除卷組

vgchange:

vgexport:

pvmove:數據轉移

交換區

交換區的目的在於緩解內存壓力。

設備交換分區(Device Swap)

文件交換分區(File Swap)

相關命令:

swapon:

swapinfo:-tm

swapoff:

災難恢復

這里災難恢復主要針對根盤發生意外損壞的情況,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在災難發生時提供恢復機制:Boot Disk Mirroring(根盤鏡像)、Dynamic Root Disk(動態根磁盤)、Ignite-UX Recovery Tools(系統恢復帶)。三種方法的恢復代價依次增加,在考慮容災方案是應當考慮配合使用。

Boot Disk Mirroring(根盤鏡像)是指利用LVM、VxVM、陣列控制器或者SAN網絡制作啟動磁盤的鏡像,在啟動磁盤損壞時,我們仍可以通過鏡像啟動系統。鏡像在安裝系統的時候在Ignite選項中選擇,主要應對非人為的磁盤損壞。無法避免人為的損壞 rm -rf /。

DRD(Dynamic Root Disk)提供了一組工具,可以創建一個bootable的克隆鏡像,根磁盤受損后,可以使用克隆鏡像,但是這種方式必須要求系統重啟。這種方式是為了避免人為的造成系統損壞,例如內核的不當修改、文件誤刪等場景(這個時候鏡像盤中的系統也會損壞)。使用DRD,可以幫我們合理的減少非機划停機時間和計划停機時間。

相關命令:

swlist DynRootDisk     查看是否安裝了DRD工具包

drd status         顯示DRD鏡像的信息

drd clone          創建drd克隆鏡像

drd runcmd       在DRD克隆鏡像上執行系統命令

drd mount         掛載DRD克隆鏡像到當前的文件系統中

drd umount       卸載DRD克隆鏡像

drd active         將DRD鏡像置為下次啟動時的默認啟動盤

drd deactive      恢復當前的啟動盤為默認啟動盤

drd rehost         將DRD鏡像做為另外一台服務器的啟動磁盤

drd unrehost      撤銷上面的操作

drd命令還有一些公共的屬性

drd mode -?

drd mode -x ?

drd mode -p       啟動預覽模式

drd mode [-x verbosity=3]

DRD鏡像創建成功后,默認情況下沒有掛載到當前系統中,我們沒有辦法對上面的文件進行操作。如果此時希望為鏡像系統打patch,可以使用drd runcmd模式,下面是一些在drd下安全的系統操作命令:

swinstall        安裝軟件

swremove     卸載軟件

swlist            查看軟件列表

swmodify

swverify

swjob

kctune

update-ux

view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辦法可以修改鏡像上的文件,可以通過drd mount命令將鏡像掛載到當前的文件系統中,然后就可以修改鏡像上的文件了。命令執行后,系統會在/var/opt/drd/mnts/sysimage_001下創建掛載點,之后我們就可以使用diff或者chsum命令來對當前系統和鏡像系統中的文件進行比較。

如果要備份用戶數據和應用數據,可以使用tai、cpio、dd、dump、restore等命令。

MP(Management Processor card)卡

所有的HP服務器都提供MP卡支持,通過MP卡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連接到遠程終端。MP卡有串口和網口兩種端口,支持的連接方式:物理終端、telnet、ssh、web。早期的HP服務器提供一種GSP(Guardian Service Processor)的進入方式,HP的下一代替代產品就是MP。在最新的入門級服務器上,還提供了Integrated Lights Out Management Processor(iLo 2 Mp).

co:console,系統控制台(單用戶管理、忘記了root用戶密碼、管理系統的引導)

vfp:查看背板閃燈

cl:查看console的日志

cm:MP的管理命令

     網絡管理:

     賬戶管理:uc

     電源管理:

系統啟動

有些情況下需要進入到單用戶模式。

引導相關的組件:固件(EFI boot 馬nager,NVRAM)、引導盤(引導區的內核vmunix和auto文件)

Itanium有三個字盤:第一個放引導信息(FAT32)、第二個是vg00、第三個是診斷分區(FAT32)

引導過程:自檢、EFI boot manager 讀取引導路徑、調用系統引導區的內核加載器HPUX、讀取auto文件決定加載的內核以及模式、OS啟動。

內核的加載模式:

boot -is,單用戶模式

boot -lq,

boot -tm,

服務的啟動

系統啟動后,使用init完成系統的初試化,其中服務的啟動由rc完成。

1、系統通過/sbin/rc*.d決定不同運行級別啟動的服務。

2、系統通過/sbin/rc*.d/文件夾下的文件名決定啟動的順序。文件的命名規范:S##Service、K##Service。順序號越小啟動順序越高,關閉時,應當先關閉最后啟動的服務。通過使用一個固定數值減去啟動順序的方式來決定。

3、/sbin/init.d下實際存儲所有的啟動腳本,/sbin/rc*.d中只是建立一些軟連接。啟動腳本啟動時,讀取/etc/rc.config.d下的啟動控制變量,來決定是否啟動服務。腳本具有四個選項:start_msg、stop_msg、start、stop。

內核管理

內核中包含了驅動和參數。可以有不止一個內核,內核以子目錄的形式存在。

相關命令:

kconfig:將內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

kcmodule:調整內核中的模塊

kctune:調整內核中的參數

內核失敗時的處理辦法。

1、看內核日志:/var/adm/kc.log,或者kclog命令。

2、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解決方案。

網絡的管理

網絡的連通性、網絡的服務。

相關命令:

三層

ifconfig:如果需要永久生效,修改/etc/rc.config.d/netconf

route:管理系統路由,如果需要永久生效,配置文件同上,啟動腳本是/sbin/init.d/net

hostname:修改主機名,配置文件/etc/rc.config.d/netconf,啟動腳本是/sbin/init.d/hostname

/etc/hosts,本地的主機名解析文件

/etc/resolv.conf,DNS服務器的地址

故障定位常用命令:

lanscan

lanadmin

linkloop

arp

ping

traceroute

nslookup

dig

nsquery

nwmgr

參考資料:

1、www.junipercorp.com.cn

2、百度百科 HP-UX

3、百度百科 Superblock

4、Wiki File System

5、HP-UX常用命令

6、百度百科 Itanium

7、HP-UX LVM卷組學習筆記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