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學習筆記 (聚類算法分類)


聚類分析計算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 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   給定一個有N個元組或者紀錄的數據集,分裂法將構造K個分組,每一個分組就代表一個聚類,K<N。而且這K個分組滿足下列條件:(1) 每一個分組至少包含一個數據紀錄;(2)每一個數據紀錄屬於且僅屬於一個分組(注意:這個要求在某些模糊聚類算法中可以放寬);對於給定的K,算法首先給出一個初始的分組方法,以后通過反復迭代的方法改變分組,使得每一次改進之后的分組方案都較前一次好,而所謂好的標准就是:同一分組中的記錄越近越好,而不同分組中的紀錄越遠越好。使用這個基本思想的算法有:K-MEANS算法、K-MEDOIDS算法、CLARANS算法; 2. 層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   這種方法對給定的數據集進行層次似的分解,直到某種條件滿足為止。具體又可分為“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兩種方案。例如在“自底向上”方案中,初始時每一個數據紀錄都組成一個單獨的組,在接下來的迭代中,它把那些相互鄰近的組合並成一個組,直到所有的記錄組成一個分組或者某個條件滿足為止。代表算法有:BIRCH算法、CURE算法、CHAMELEON算法等; 3. 基於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   基於密度的方法與其它方法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它不是基於各種各樣的距離的,而是基於密度的。這樣就能克服基於距離的算法只能發現“類圓形”的聚類的缺點。這個方法的指導思想就是,只要一個區域中的點的密度大過某個閥值,就把它加到與之相近的聚類中去。代表算法有:DBSCAN算法、OPTICS算法、DENCLUE算法等; 4. 基於網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   這種方法首先將數據空間划分成為有限個單元(cell)的網格結構,所有的處理都是以單個的單元為對象的。這么處理的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處理速度很快,通常這是與目標數據庫中記錄的個數無關的,它只與把數據空間分為多少個單元有關。代表算法有:STING算法、CLIQUE算法、WAVE-CLUSTER算法; 5. 基於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   基於模型的方法給每一個聚類假定一個模型,然后去尋找能個很好的滿足這個模型的數據集。這樣一個模型可能是數據點在空間中的密度分布函數或者其它。它的一個潛在的假定就是:目標數據集是由一系列的概率分布所決定的。通常有兩種嘗試方向:統計的方案和神經網絡的方案。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