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java初始化的過程


   最近又在翻《thinking in java》,這本書,怎么說呢,以前學java的時候,老師就沒有把它作為教材,但是我偏偏只買了這本書,一直收獲很大。好了,言歸正傳,結合自己的偶然遇到的一個在構造函數中調多態方法引起的思考,講述一下java的初始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所謂初始化,當然也就指的是變量。變量可以是內置的變量或者我們創建的類的對象。

   有人說,本來初始化本來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的確,但是java作為一門面向對象語言,由於具有繼承、多態,靜態、動態綁定等多種特性,所以其初始化的情景可謂是五花八門。現在就一步一步的分析其初始化過程。下面就是幾個小原則。優先級依次遞減。

   1 靜態塊優先                                                                                                                                                                              

  程序首先會執行靜態塊的內容,這也就有了不寫main方法就跑hello world的小故事,相信說到這里,大家就有了思路。我們都知道靜態類型是和類綁定的而不是和具體實例對象綁定。也就是說,引用一個靜態變量的方式往往是MyClass.xxx.這個特點決定了其在編譯的階段就已經分配好了固定的空間。  

  2 父類優先                                                                                                                                                                                  

   由於繼承的特性,當導出類(子類)的對象被創建的時候,程序將向上追溯到最初的父類,執行其初始化的操作。然后一次向下調用子類的構造函數。按照這個思路,那么每一個實例第一個要初始化的必定是Object類了。

 3 成員變量優先                                                                                                                                                                             

    一定要注意,成員變量按照其聲明的順序會被初始化,並且立刻被初始化為二進制的0,這個動作發生在所有事件之前,也就是編譯器會立刻將分配給對象的空間初始化。一會的小例子將證明這一點。

 最后就是調用類的構造方法了。


  下面有一個不錯的例子,為了演示成員變量最早被初始化為0了,我們將在父類的構造函數中調用子類的方法(利用了多態)。

   

 1 package fruit;
2
3 import vege.Inner;
4
5
6 /**
7 * @author Octobershiner
8 */
9 public class Fruit {
10 //static block
11 static {
12 System.out.println("In Fruit static");
13 }
14
15 private Inner i = new Inner(); //a private member
16 public Fruit(){
17 System.out.println("Before Fruit Constructor");
18 show(); //由於多態的特性,此處子類Apple覆寫的方法會被調用
19 System.out.println("After Fruit Constructor");
20 }
21 public void show(){
22 System.out.println("show:Fruit.");
23 }
24
2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6 // TODO code application logic here
27 new Apple(3);
28 }
29
30 }

   現在父類中須要初始化的有

  •    靜態塊
  •    一個Inner類私有成員
  •    構造函數
  現在我們看子類的代碼
  
 1 package fruit;
2
3 public class Apple extends Fruit{
4 //靜態塊
5 static{
6 System.out.println("In Apple static");
7 }
8 private int weight = 1; //初始化為1 注意區別這里和 初始化為0
9
10 public Apple(int para_weight){
11 System.out.println("Before Apple Constructer: weight = "+weight);
12 weight = para_weight;
13 System.out.println("Apple Constructor: weight="+weight);
14 }
15
16 @Override
17 public void show(){
18 System.out.println("show apple: weight =" + weight);
19 }
20
21 }
   子類須要初始化的有
  • 靜態塊
  • 私有成員weight
  • 構造函數

   那么當我們運行的時候會有怎樣的結果呢?猜想。。。。。

   下面就是執行的結果:

   

    Look! 首先執行父類的靜態塊,之后是子類的靜態塊,這兩個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接下來就是對父類成員變量的初始化了。首先是父類的私有成員Inner對象,打印了一條“ Inner Constructor”。

  接下來就是父類的構造函數,可見由於java的多態性,Fruit的構造方法調用了其子類Apple的show方法,並且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此刻Apple類中weight變量的值是0!說明,類的成員變量無論是否賦值,在各種初始化之前早已被設置為二進制0了。

  於是乎我想起了很多關於java的書都在說。。“如果類的私有變量沒有賦值,就會被設置為0”。。這句話顯然把時間弄混了。。。應該是編譯器早已初始化了私有變量,均為0,之后才會執行到賦值語句。

  父類的構造函數結束之后,再次回到子類,初始化私有變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賦值語句,因為初始為0的工作早做完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Before Apple Constructor weight = 1”,執行完構造函數后,我們就看到了weight終於變成了我們創建對象是傳進的3了,呼,初始化結束。

  總結                                                                                                                                                                                      

  那么總結一下就是這樣的:

  1. 編譯器初始化所有的已分配的空間為二進制0  (這是我們的私有變量都會為0,剛才的例子)
  2. 執行父類靜態代碼 執行子類靜態代碼
  3. 初始化父類成員變量(我們常說的賦值語句)
  4. 初始化父類構造函數
  5. 初始化子類成員變量
  6. 初始化子類構造函數

 

 

本文程序完整代碼 https://github.com/octobershiner/Java-Taste/tree/master/Fruit

請支持 Java Taste :https://github.com/octobershiner/Java-Taste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