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為實現與Node.js相同方式的模塊寫法,大牛們做了很多努力。
但瀏覽器環境不同於服務器端,它的模塊有一個HTTP請求過程(而Node.js的模塊文件就在本地),這個請求過程多數使用script tag,script 默認的異步性導致很難實現與Node.js一模一樣的模塊格式。
Modules/Wrappings 使得實現變為現實。雖然和Node.js的模塊寫法不完全一致,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使得熟悉Node.js的程序員有一些親切感。
但Node.js終究是服務器端的JavaScript,沒有必要把這些條條框框放到瀏覽器JavaScript環境中。
這時AMD 誕生了,它的全稱為異步模塊定義。從名稱上看便知它是適合script tag的。也可以說AMD是專門為瀏覽器中JavaScript環境設計的規范。它吸取了CommonJS的一些優點,但又不照搬它的格式。開始AMD作為CommonJS的transport format 存在,因無法與CommonJS開發者達成一致而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wiki 和討論組 。
AMD設計出一個簡潔的寫模塊API: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其中:
- id: 模塊標識,可以省略。
- dependencies: 所依賴的模塊,可以省略。
- factory: 模塊的實現,或者一個JavaScript對象。
id遵循CommonJS
Module Identifiers 。dependencies元素的順序和factory參數一一對應。
以下是使用AMD模式開發的簡單三層結構(基礎庫/UI層/應用層):
base.js
define(function() { return { mix: function(source, target) { } }; });
ui.js
define(['base'], function(base) { return { show: function() { // todo with module base } } });
page.js
define(['data', 'ui'], function(data, ui) { // init here });
data.js
define({ users: [], members: [] });
以上同時演示了define的三種用法
- 定義無依賴的模塊(base.js)
- 定義有依賴的模塊(ui.js,page.js)
- 定義數據對象模塊(data.js)
細心的會發現,還有一種沒有出現,即具名模塊
4,具名模塊
define('index', ['data','base'], function(data, base) { // todo });
具名模塊多數時候是不推薦的,一般由打包工具合並多個模塊到一個js文件中時使用。
前面提到dependencies元素的順序和factory一一對應,其實不太嚴謹。AMD開始為擺脫CommonJS的束縛,開創性的提出了自己的模塊風格。但后來又做了妥協,兼容了 CommonJS
Modules/Wrappings 。即又可以這樣寫
5,包裝模塊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base = require('base'); exports.show = function() { // todo with module base } });
不考慮多了一層函數外,格式和Node.js是一樣的:使用require獲取依賴模塊,使用exports導出API。
除了define外,AMD還保留一個關鍵字require。
require 作為規范保留的全局標識符,可以實現為
module loader,也可以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