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SI七层网络模型
物理层:中继器(放大器)和集线器(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数据链路层:网桥和交换机,以太网协议(局域网)。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
网络层:路由器,IP协议(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传输层:网关,TCP\UDP协议。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 IP地址
A类地址以0开头,第一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以10开头,前两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以110开头,前三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92.0.0.0~223.255.255.255。
D类地址以1110开头,地址范围是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作为组播地址(一对多的通信);
E类地址以1111开头,地址范围是240.0.0.0~255.255.255.255,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供以后使用。
注:只有A,B,C有网络号和主机号之分,D类地址和E类地址没有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IP地址:由网络号(包括子网号)和主机号组成。
广播地址:通常称为直接广播地址,是为了区分受限广播地址。广播地址中,主机号为全1。当向某个网络的广播地址发送消息时,该网络内的所有主机都能收到该广播消息。
组播地址:该地址不表示具体的一台主机,而是表示一个集合。
255.255.255.255:该IP地址指的是受限的广播地址。受限广播地址与一般广播地址(直接广播地址)的区别在于,受限广播地址只能用于本地网络,路由器不会转发以受限广播地址为目的地址的分组;一般广播地址既可在本地广播,也可跨网段广播。例如:主机192.168.1.1/30上的直接广播数据包后,另外一个网段192.168.1.5/30也能收到该数据报;若发送受限广播数据报,则不能收到。
0.0.0.0:常用于寻找自己的IP地址,例如在我们的RARP,BOOTP和DHCP协议中,若某个未知IP地址的无盘机想要知道自己的IP地址,它就以255.255.255.255为目的地址,向本地范围(具体而言是被各个路由器屏蔽的范围内)的服务器发送IP请求分组。
A、B、C类私有地址: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也叫专用地址,它们不会在全球使用,只具有本地意义
A类私有地址:10.0.0.0/8,范围是:10.0.0.0~10.255.255.255
B类私有地址:172.16.0.0/12,范围是:172.16.0.0~172.31.255.255
C类私有地址:192.168.0.0/16,范围是:192.168.0.0~192.168.255.255
子网与子网掩码:
子网划分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两级IP地址划变为三级地址,相当于从原来的主机号中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
网划分可以节省IP地址,但实际上对于一个C类地址,如果不划分子网。可以拥有254台主机(减去本机和广播),也就是254个IP。
但是如果划分4个子网,每个子网都要减去本机和广播也就是64-2=62 个IP,那么总共原来这个C类地址划分子网后能拥有的合法地址只有62*4=248个比原来还少。与节省IP产生矛盾。
实际上,这个“节省”并不是增加了IP地址。而是通过划分子网增加路由器,从而使每个子网中的ip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举个例子,某个小区有100户人家,如果给这个小区分配一个C类IP,那么理论上可以拥有254个IP,但实际只用了100个,造成IP的浪费。但如果划分为两个子网,那么另一个子网可以接到另一个小区,这样虽然总IP少了几个,但利用率却大大增加。同时这样也便于管理。
其实还有其他作用,如缓解路由器压力,降低广播风暴的影响,提高网络安全性能。
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某个主机的 IP 数据报,仍然是根据 IP 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 net-id,先找到连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然后此路由器在收到 IP 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 net-id 和子网号 subnet-id 找到目的子网,最后就将 IP 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
子网掩码:为了知道网络号(子网号),确定是否是同一网段,产生了子网掩码。IP地址 AND 子网掩码 = 网络地址
例题:已知IP地址是141.14.72.24,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求网络地址
私有IP和公有IP
私有ip只能在局域网中使用,例如C类私有地址:192.168.0.0/16,范围是:192.168.0.0~192.168.255.255,它是不能直接连接互联网(广域网),他需要使用NAT(网络地址转换,将本地本地IP转换为公有IP)。公有IP是唯一的,组建企业级网络的时候,ISP提供的IP就是公有IP,属于广域网范畴,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
网络边缘: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成为端系统。
主机等于端系统,常划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
接入网:端系统物理连接到边缘路由器。
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端系统的路径上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DSL(数字用户线)、电缆、FTTH(光纤到户)、拨号和卫星。
企业(家庭)接入:以太网和WiFi。使用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以太网是目前流行的局域网技术。
广域无线接入:3G、LTE、5G
网络核心: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结构
分组交换
端系统彼此交换报文,报文可以执行控制或者交换数据。为了从源端发送报文到目的端,源将长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块,称之为分组。在源和目的地之间,每个分组都将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
分组交换机的输入端:常使用存储转发传输,只有当接收到整个分组之后,分组交换机才能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
分组交换机的输出缓存:输出缓存用于存储路由器准备发送那条链路的分组,如果发现该链路正在忙于传输其他分组,那就在输出缓存中等待(排队时延)。当输出缓存被等待传输的分组们占满之后,到达的其他分组或者在排队的分组将会被丢弃(丢包)。
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路由器从与它相连的一条通信链路得到分组,然后向它相连的另一条通信链路转发该分组,不同计算机网络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分组转发的。因特网中采用的方法是转发表:每个端系统都具有一个IP,当源主机需要向目的端系统发送一个分组的时候,会在该分组的首部包含目的地的IP地址。每台路由器具有一个转发表,用于将目的地址(或目的地址的一部分)映射成为输出链路。当分组到达路由器的时候,路由器检查该地址,并用这个目的地址搜索其转发表,发现适当的出链路,则路由器将该分组导向该链路。
电路交换
在电路交换的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预留了端系统间沿路径通信所需要的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等)。(电路交换中的复用有: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但因为有静默期,专用电路常常空闲而利用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