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描述客观事物属性的数、字符、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的集合。数据是计算机程序加工的原料。
2.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3.数据项: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是构成数据元素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4.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5.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6.数据的逻辑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广义表
非线性结构:树、图、集合
7.数据的物理结构:指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它包括数据元素的表示和关系的表示。
存储结构: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
顺序存储特点:
优点:可以实现随机存取,每个元素占用最少的存储空间。
缺点:只能使用相邻的存储空间,可能产生较多的外部碎片。
链式存储特点:
优点:不会出现碎片现象,能充分利用所有内存单元。
缺点:每个元素因存储指针而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且只能实现顺序存取。
索引存储特点:
优点:检索速度快。
缺点:附加的索引表额外占用存储空间,且增加和删除数据时也要修改索引表,会花费较多时间。
散列存储特点:
优点:检索、增加、删除的操作都很快。
缺点:若散列函数不好,则可能出现元素存储单元的冲突,而解决冲突会增加时间和空间的开销。
8.数据的运算的定义:施加在数据上的运算包括定义和实现。 运算的定义是针对逻辑结构的 运算的实现是针对存储结构的
9.数据类型:是一个值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
(1)原子类型:其值不可再分的数据类型。
(2)结构类型:其值可以再分解为若干成分的数据类型。
(3)抽象数据类型(ADT):数据对象、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数据对象的基本操作封装在一起的一种表达方式。 ADT=(D,S,P) D:数据对象 S:数据对象关系集 P:数据对象的操作集
10.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数据由数据元素组成,数据元素由数据项组成。数据项不可再分
11.数据结构的三要素: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的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