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TF:QUIC Version 1 (RFC 9000) 作为标准化版本现已发布


QUIC已被广泛部署和使用,可提供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强大的数据交付。

 

文 / LiveVideoStack

 

IETF近期发布了QUIC RFC 9000,并由RFC 9001、RFC 9002和RFC 8999支持(其中,RFC8999定义了QUIC协议版本无关的规范,RFC9001定义了QUIC与TLS的协议映射、RFC9002定义了QUIC协议的丢失恢复与拥塞控制)。这意味着QUIC Version 1已经正式标准化,并且QUIC部署将从使用临时草案版本转向新创建的Version 1。与此同时,有最新消息指出QUIC Version 1以一种新的互联网传输技术作为标准发布,可提高Web应用程序的性能、安全性和隐私性。据悉,IETF也将很快发布HTTP/3,这也将是第一个设计用于QUIC的应用程序协议。

 

随着QUIC标准化版本的宣布,目前Facebook、Akamai、Microsoft、Cloudflare、Ericsson、F5、Fastly和Google都已部署了QUIC和HTTP/3。

 

回顾QUIC的演进历程,它最初由Google的Jim Roskind设计。2012年实现部署,2013年随着实验范围的扩大而公开发布,并于2016年提交给IETF作为标准化的考量,开始了QUIC的标准化过程。QUIC名字的由来最初是根据“快速UDP互联网连接”(即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的首字母缩写提出的,而IETF使用的QUIC一词并不是首字母的缩写,它只是作为协议的名称。

 

在IETF对QUIC进行标准化的过程中,也有众多公司对其采取进一步的自研工作以优化自身的网络传输,如:腾讯云(QUIC-Supermind)、阿里巴巴淘系技术架构团队(XQUIC)、快手(KQUIC)等。

 

Technician Comments

 

对于QUIC的此次标准化版本的发布,业内的老师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哔哩哔哩/高级工程师 - 王盛:“标准化版本其实挺完善了,希望继续加快qlog和spinbit自旋位规范的标准化。 ”

 

阿里巴巴淘系技术部/高级技术专家 - 刘彦梅(喵吉):“ IETF QUIC经过4年多的时间终于定稿第一版。可以看到在制定QUIC标准过程中,标准化工作组做了很多设计机制上的改进,包括像CID的协商和更新机制、long / short header packet设计、连接迁移、丢包检测和重传恢复机制,以及HTTP/3和QPACK头部压缩算法的设计等,这些都使得协议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得到很大提升。

 

QUIC标准化版本的发布,会使得这项技术在行业的推广更容易得到认可,并使得更多互联网用户从中获益。过去在可靠传输场景,IETF QUIC已经证明了它相对于TCP能够带来的体验提升;同时标准化工作组还有一篇非可靠传输Datagram扩展草案,相信对于音视频场景的传输协议演进,也会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编辑:Teresa Li

 

关于QUIC RFC9000的更多信息:

https://www.rfc-editor.org/rfc/rfc9000.html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为个人学习借鉴使用,本站对版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隐私权益,请联系本站邮箱yoyou2525@163.com删除。



 
粤ICP备18138465号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