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两个问题①IP数据报的首部②IP数据报的分片
TCP/IP模型分为五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IP数据报是网络层的概念。
- IP数据报的首部
版本号:0~3 共占4位,是IP协议的版本号,IPV4和IPV6,所以只能是0100、0110两个选项
首部长度:4~7 共占4位,共 有2的4次方,就是最多可以表示0~15个数,而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都有20个字节了,所以0~15是不够用的,所以首部长度按4字节为一个单位。例如:首部长度0110=6,就是首部长度有6*4=24个字节。
服务类型Tos:8~15 共占8位,
总长度:16~31 共占16位,2的16次方=65536,也就是0~65535,IP分组的总长度,最长的IP分组是65535个字节。
生存时间TTL:63~70 共占8位,2的8次方=256,就是这个IP分组最多经过256个路由器。
协议:71~78 共占8位。该IP分组中装的是传输层哪个协议的数据包。6是TCP协议的,17是UDP协议的
首部校验和:79~94 共占16位。对首部错误的一个校验
标识、标志位、片偏移占32位,共4个字节,和IP数据报的分片有关。
- 分片
分片的原因:在网络层,因为要向下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传输,而数据链路层帧有最大传输单元(Max Transport Unit MTU)限制,超过这个值就得降数据报分组。
比如以太网的MTU是1500B,PPP(Point to Point Prootocol)的MTU是296B,FDDI(Fiber Distributing Data Interface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的MTU是4352,令牌环的MTU是4464B。
如果数据报的长度大于MTU,就可以分片了。至于允许不允许分片,需要看IP数据报首部的标志位。
标识(ID):32~47 共占16位,IP分组的标识(ID),IP协议利用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IP分组加1,作为该分组的标识。
标志位:48~50 占3位,保留位、DF、MF。DF=Don't Fragment,DF=1时,不允许分片;DF=0时,允许分片。MF=1时,非最后一片;MF=0时,最后一片或者未分片。
这两位只有三种可能。10:不允许分片;01:允许分片,不是最后一片;00:允许分片,是最后一片。不存在11.
片偏移:占13位,这个分片在原IP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以分片的首字节表示。IP分组总长度是占16个字节,而片偏移占143个字节,所以片偏移是以(2的16次方)除以(2的13次方)=2的3次方=8字节为单位的。
举个例子:假设IP数据分组的长度是L,数据链路层的MTU是M,IP数据报首部的长度是20个字节(没有可选部分),每个分片都是按数据链路层可以传输的最大长度来切片的。那么:
每个分片中封装的数据:
d={向下取整【(M-20)/8】}*8
式子中20是首部数据长度,8:片偏移是以8字节为单位。
需要的总片数:
n=向上取整[(L-20)/d]
每片的片偏移字段取值:
Vi=(d/8)*(i-1) i=1,2,3...,n
每片的总长度字段:
li=d+20 i=1,2,。。。,n-1
li=L-(i-1)*d i=n
把IP分组的标识作为每个分片的标识。
等IP数据报的所有分片到达接收端时,会按照片偏移把其重新组装起来。如果丢失了一片怎么办?接收方计算机会等待一段时间,如果还接收不到这个分片,就会把IP分组的所有分片全部丢掉。
思考一下:
接收端计算机怎么样才能唯一确定一个分片?
①源IP地址
②目的IP地址
③标识(ID)
④片偏移字段
⑤协议
欢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