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51910
[译]C++17,optional, any, 和 variant 的更多细节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tkokof1/article/details/82660834
std::optional, std::any, 和 std::variant 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支持就地构造.另外的,std::variant 还支持访问者模式.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这3种数据类型的功能作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解了这3个数据类型的一些细节,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相关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Construct in-place什么是就地构造呢?以 std::optional<std::string> 为例来说明就是: 所谓就地构造,就是你可以直接使用 std::string 的构造参数来构造 std::optional<std::string>. 下面是一个简短的示例. #include <optional>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t main() { std::cout << std::endl; std::optional<std::string> opt1(std::in_place, "C++17"); std::optional<std::string> opt2(std::in_place, 5, 'C'); std::optional<std::string> opt3(std::in_place, { 'C', '+', '+', '1', '7' }); std::optional<std::string> opt4(opt3); std::cout << *opt1 << std::endl; std::cout << *opt2 << std::endl; std::cout << *opt3 << std::endl; std::cout << *opt4 << std::endl;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代码中的 opt1(第10行), op2(第13行) 和 op3(第16行) 都使用了 std::in_place 标记来进行构造,这意味着 std::optional 的构造参数将直接用于调用 std::string 的构造函数.所以在上述代码中, opt1 中 std::string 的构造函数参数即为 C 风格字符串(“C++17”), op2 中是5个单字符’C’, op3 中则是初始化列表({ ‘C’, ‘+’, ‘+’, ‘1’, ‘7’ }).另外,代码中的 opt4(第19行)并未使用就地构造方法,而是调用了 std::optional 的复制构造函数(复制了op3). 程序的输出如下: ![]() 上述的就地构造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其实早在 C++11 中,标准库容器就引入很多用于增加容器元素的接口方法,这些方法都以 emplace 开头,功能上就是提供了就地构造的方法.以 std::vector<int> vec 为例,借助其支持的 emplace_back 方法,我们可以直接调用 vec.emplace_back(5) 来增加 vec 的末尾元素,这等同于下面代码: vec.push_back(int(5)). std::variant 还支持 std::visit 方法(即精典的设计模式:访问者). Visit a list of variantsstd::visit 方法允许你对一个 std::variants 列表应用访问者模式,而相应的访问者必须是一个callable类型,所谓 callable 类型,是一种可以被调用的类型,通常是一个函数,一个函数对象或者一个 lambda 函数.简单起见,这里我仅使用 lambda 函数来举例说明.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typeinfo> #include <type_traits> #include <variant> int main() { std::cout << std::endl; std::vector<std::variant<char, long, float, int, double, long long>> vecVariant = { 5, '2', 5.4, 100ll, 2011l, 3.5f, 2017 }; for (auto& v : vecVariant) { std::visit([](auto&& arg) {std::cout << arg << " "; }, v); } std::cout << std::endl; for (auto& v : vecVariant) { std::visit([](auto&& arg) {std::cout << typeid(arg).name() << " "; }, v); } std::cout << std::endl; std::common_type<char, long, float, int, double, long long>::type res{}; std::cout << "typeid(res).name(): " << typeid(res).name() << std::endl; for (auto& v : vecVariant) { std::visit([&res](auto&& arg) {res += arg; }, v); } std::cout << "res: " << res << std::endl; for (auto& v : vecVariant) { std::visit([](auto&& arg) {arg *= 2; }, v); std::visit([](auto&& arg) {std::cout << arg << " "; }, v); }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代码中我创建了 std::variants 的列表(代码第11行).每个 variant 都可以包含以下的任一类型:char, long, float, int, double, long long.遍历 variant 列表并对每一个 variant 应用 lambda 函数非常简单(代码第15行到17行).借助 typeid 函数,我便可以获得 variant 的实际类型(代码第22行到24行).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看出了代码中的访问者模式, std::vector<std::variant> 就是我应用各种函数(即访问者)的被访问数据结构. 现在,我想将各个 variant 的元素求和.求和之前,我需要在编译期确定所求和的结果类型,为此我使用了 std::common_type (代码第29行), std::common_type 可以给出 char, long, float, int, double, 和 long long 都可以进行隐式转换的类型(double类型).代码中的 res{} 定义将 res(求和结果) 初始化为了 0.0,并在第33行到35行执行了真正的求和操作.我甚至使用访问者动态的修改了 variant 中的元素(代码第40行). 程序的输出如下.Visual C++ 中的运行时类型信息(std::type_info)给出了非常易读的类型名称. ![]() |
|
C++17 基本完成,对于新特性大家怎么看?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943731
C++17 的特性探索
https://alexiachen.github.io/blog/2017/08/31/explore-cpp17/
- 前言
- Optional
- Variant
- Any
- std::string_view
- std::invoke
- std::apply
- 类模版参数推导
- 用auto声明无类型的模版参数
- Folding表达式
- 在花括号初始化列表中的auto推导的新规则
- constexpr的lambda表达式
- lambda以值方式捕获this指针
- 内联变量
- 嵌套namespace
- Structured bindings
- constexpr if
- UTF-8字符字面量
随笔分类 - C++
ReactiveX 学习笔记(29)使用 RxCpp(RxQt)+ Qt 进行 GUI 编程
posted @ 2019-06-17 14:13 zwvista 阅读 (68) | 评论 (0) 编辑
ReactiveX 学习笔记(24)使用 RxCpp + C++ REST SDK 调用 REST API
posted @ 2018-09-07 21:57 zwvista 阅读 (705) | 评论 (0) 编辑
编程漫谈系列(4)协变(covariance),逆变(contravariance)与不变(invariance)
posted @ 2017-11-02 20:31 zwvista 阅读 (133) | 评论 (0) 编辑
C++17尝鲜:结构化绑定声明(Structured Binding Declaration)
posted @ 2017-05-29 00:43 zwvista 阅读 (281) | 评论 (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