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与对齐
填充常跟对齐一起使用
^、<、>分别是居中、左对齐、右对齐,后面带宽度
:号后面带填充的字符,只能是一个字符,不指定的话默认是用空格填充
例如:
ulist.append([1,"清华大学","10" ]) ulist.append([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 ulist.append([3,"复旦大学","10"]) ulist Out[45]: [[1, '清华大学', '10'],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3, '复旦大学', '10']] for ul in ulist: print("{:^6}\t{:^10}\t{:^6}".format(ul[0],ul[1],ul[2])) 1 清华大学 10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3 复旦大学 10
其中print语句采用format格式化输出{:^6}表示居中显示,占6个字符宽度
但是会发现下面输出语句中并没有对齐,原因是当中文字符串长度没有达到指定字符串长度时,默认会采用西文空格代替,而西文空格和中文空格长度不同,故导致中英文混输时不对齐了。
解决方案如下:
采用chr(12288)表示中文空格
代码修改如下:
for ul in ulist: print("{0:^6}\t{1:{3}^10}\t{2:^6}".format(ul[0],ul[1],ul[2],chr(12288))) 1 清华大学 10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3 复旦大学 10
此时可以发现代码输出已经对齐了。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1:{3}^10},这个里面1和3对应format里面的顺序)(1为ul[1],3为chr(12288),{3}为填充中文空格,10为宽度),而“:” 后面的内容表示填充内容,当长度不够时将自动填充
转自:沧海漂游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