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為“我”,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屬於自己的“意識世界”,每個“我”之所以能存在,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腦。
現代科學已從各方面證明或了解,意識來自於大腦。到底是否存在靈魂?這個當前還無法證明。
-
認識大腦
從各類科普或專業書籍、音頻和視頻,我們可以簡單了解到大腦的構成與功能:
大腦主要由腦干、小腦、大腦和邊緣系統三大部分構成。
腦干主要負責包括呼吸、心跳和血壓在內的許多維系生命的功能,還涉及調節視覺、聽覺、睡眠、面部表情和運動等功能。
小腦主要負責移動、平衡、動作協調等功能。
大腦是腦中最大的部分,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負責各類繁多的功能。包括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理解和建構語言,生理和性的成熟,還包括運動、力量控制、分泌激素等。除此之外,所有高水平的功能都由大腦控制,包括問題解決、抽象思維、創造力、反射、判斷、自主性、抑制、行為以及一部分情感。
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海馬體、下丘腦和丘腦等。杏仁核負責身體對情感、記憶、恐懼以及認知的反應。海馬體負責將暫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並儲存在腦中,它在基於知識和經驗的長時記憶存儲中起着重要作用,對程序性記憶作用不大。下丘腦控制情緒、口渴、飢餓感和體溫,還含有負責控制全身激素反應的腺體。丘腦有助於控制注意力廣度,掌控感覺(如疼痛)。
——摘自《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大腦決定了我們做的每件事情,同樣也決定了我們是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有獨特的個性、情緒、行為、性格與習慣,我們能形成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們面對事情或問題,所做出的各種不同選擇,這一切都來源於大腦對所接受信息的加工與處理。
認識大腦與思維的關系,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應用大腦來記憶和處理事情。
-
大腦與思維
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知道了大腦的構造,但思維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呢?我們又是如何去認知、理解、判斷、處理和記憶從五官獲取的各種信息?
在《影響大腦的7個壞習慣》一書中,詳細講解了思維產生的過程:
在理解思維產生的過程前,首先我們要知道,大腦在人體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但它卻是個耗能大戶,每天所吃食物的能量,大約20%是大腦消耗的。所以大腦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能耗,對於不必要的、不感興趣的(與我無關)、不喜歡的(討厭的)、無用的各種信息,會直接拋棄掉,不做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也就是說,對於不在注意力關注范圍內的,以及貼上了這些負面標簽的事情,我們的大腦就不再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后期信息處理的“理解”、“思考”和“記憶”階段,各項機能都會因為這個標簽而放棄對這條信息的思考和記憶,這就是大腦思維僵化的最根本原因)。
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道等感觀接收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們走在公園里,可以看到各種花草樹木和不同的行人,聽到人們在聊天、唱歌、鳥叫聲、各種機動游戲等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花草的香味、行人的汗臭味、野餐食物的氣味,皮膚可以感受太陽與風帶來的溫度……),而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當大量信息同時涌過來時,大腦皮層會根據注意力所關注的內容,對信息進行過濾(或是只激活對應的信息處理區域),只留下注意力所關注的信息傳往A10神經群。A10神經群這時會對這些信息進行最簡單的處理,貼上情感標簽,對自己當前喜歡的、感興趣的或有用的信息才會繼續傳輸給額前區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其他絕大部分的信息直接拋棄。
額前區會對接收的信息進行理解和判斷(比如我們聽到別人說:我想吃蘋果,額前區在進行認知和理解時,會將這一句話分解為“我”、“想”、“吃”、“蘋果”等概念(詞),然后調動記憶模塊對這些概念進行認知和理解,判斷“我”指的是誰;“想”指的思考還是想要;“吃”是吃東西而不是“扔”東西;“蘋果”是熟悉的水果而不是蘋果手機,如果換成我們不熟悉的或不認識的名詞,如“八月瓜”,則需要調動更多的系統來進行分析判斷,才能理解與認知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如果判斷出這些信息對自己有益的話,它們就會被傳輸到“自我報酬神經群”。如果這些信息被判斷為有用或者具有利用價值,還會被進一步傳輸至“線條體—基底核—視床”和“海馬體,邊緣葉”之中。基於這樣一種流程,大腦就產生了思考的功能。
“自我報酬神經群”也可以理解為“自我獎勵神經群”。它想收到的獎勵品不是具體的實體物質,而是“快樂”。它會根據所期待得到的或想要實現的事物,為了激勵自己而分泌出多巴胺,讓大腦產生“快樂”或“快感”,從而激勵自己去持續做某種事情。當大腦判斷某個信息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感興趣的時候,就會激活該神經群,然后腦力全開,同時激活身體對應的機能,一起努力去實現。比如我們想要贏得比賽,對比賽結果有所期待,就會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去努力做一些能達成目標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在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時,經常會忘卻時間的流逝,沉浸在事情中,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對於完全無法做到、已經實現的事情,大腦會貼上不需要再思考的標簽,將要完成的狀態,大腦會將它等同於已經實現狀態,不再進行思考。
注:A10神經群是由掌管危機感的“扁桃核”、掌管好惡和興趣愛好的“側坐核”、掌管語言、表情和情感的“尾狀核”以及掌管意願(欲望)和自律神經的“下丘腦”以及與味覺反應相關的嗅神經等組成。在這里產生了所謂的“情感”。大腦對於信息所產生的最初情感就是“喜歡”或“不喜歡”。
-
了解大腦產生思維的過程對我們有什么用處?
只有了解思維的起源,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思維,避免很多思維誤區。
了解注意力對思維的影響,可以讓我們知道怎么跟大腦對話,提前對大腦發送指令,讓我們過濾掉多余的干擾項,使我們的精神更加的專注。
了解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會對人、事、物貼上各種情緒標簽,我們在處理各種事情時,可以避免貼負面的消極的標簽,多使用正面的積極的標簽,讓我們的大腦動起來,使信息可以傳遞到大腦更深的加工處理集群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了解大腦的認知、理解與判斷體系,我們可以更高效學習,提升認知與理解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
了解大腦的獎勵(激勵)機制,我們可以通過賦予人、事、物更加積極的意義,並將它們與我們自己關聯起來,激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將帶給我們更大的收益。
了解思考系統的運行原理,我們會知道思維模型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而得到強化,讓我們學會使用不同的思維模型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了解大腦的記憶與遺忘原理,可以運用科學的復習與記憶方法,讓我們也能快速記住更多更重要的信息。
在學習大腦與思維的過程中,會涉及很多概念與問題:大腦為什么能對海量的信息進行快速過濾處理,篩選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大腦根據什么來對信息進行分類和貼標簽?大腦對信息進行貼標簽時,怎么區分喜歡和討厭?同樣的信息,為什么不同的人會貼不一樣的標簽(有人喜歡而有的人討厭)?怎么才能改變所貼標簽的看法(比如學生不喜歡某個學科或老師)?為什么大腦對貼了做不到、將要完成和已完成標簽的事情,都不再繼續思考?什么是認知?怎么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提升認知能力有什么作用?自我報酬神經群是怎么工作的?它想要得到的獎勵是什么?怎么才能激活我們的自我報酬神經群,讓我們能深入思考、精力充沛的持續工作或記住我們想記憶的東西?記憶的根本原理是什么?怎么提升我們的記憶力……等等這些更深入的內容,以及怎么將所學到的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工作中或學習中,將在后續文章中一項項詳細講解。
想了解更多學習成長相關話題,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公眾號。主要會分享個人成長、情緒管理、夫妻關系、親子教育、思維學習、人生思考等各種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