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長 -- 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1、為什么要學習,以及如何學習

先說一個邏輯吧,解釋下一個人為什么需要學習。

有個定律叫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沒聽說過這個定律,也別慌張,這個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個定律,以至於這種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說的是一個孤立的系統不持續輸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條。比如

  • 一個爐子里不添加柴火
  • 人不吃飯
  • 綠洲沒有雨水

系統會迅速坍塌,最后會變成一種穩定的低活躍狀態,灰燼,死亡,沙漠。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方向發展。這個趨勢,就叫“熵增”。

為了維持系統,需要持續地輸入能量,這種持續輸入的能量我們就叫“負熵流”,柴火,食物,陽光,都是負熵流。如果太陽熄滅了,地球也就完了,因為負熵源沒了,地球生態系統也就自毀了。你不吃飯,你就廢了,因為飯就是你的能量輸入,你的“負熵流”。這些專用名詞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趨勢。

古人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其實前半句說的是事物的趨勢,后半句說的是一種“非常態”。要跟趨勢較勁,需要額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為什么一個人看抖音不知不覺兩小時就過去了,背單詞一個小時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為前者是順應“不進則退的趨勢”,后者則是逆趨勢的,逆趨勢的東西基本都不會讓人太舒服。這種持續輸入的能量,除了物質,還有信息,如果系統里不持續輸入信息,也會變成灰燼。

很多人經常的表現是“三十歲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戰,以為自己懂了。或者覺得自己反正也學不會,就不再學習了,依賴存量的知識,結果就會像爐子里的火焰一樣,最后慢慢熄滅,直至變成灰。任何系統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這條路,因為走下坡路、自毀、“熵增”,都是自然趨勢。外部的挑戰,新的知識,新技能的學習,都是系統或者人的“負熵流”,只有那種有持續輸入的系統或者個人才有活路。

對於成年人來說,持續輸入的信息就是知識。一般情況下,知識有兩種,

  • 一類是基礎知識,屬於事后總結型的,通俗地說就是解釋鳥兒為什么能飛,飛的原理是什么
  • 一類知識是實踐型的,也就是書籍里沒有的,或者書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通俗地說就是會飛本身。

當你學習了基礎知識以后,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全新的知識,你確實沒必要計較看多少書。商人在這一點上非常明顯,他們可能看書並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決各種難題,一直在實踐中持續學習和思考,時間長了就變得非常不得了。

可是對於99%的人來說,他們進入一個新環境半年之后就穩定了,基本沒什么新的知識攝入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經歷過一段時間痛苦的爬坡之后,就迅速進入穩定狀態了,沒有新信息攝入了。你沒有新的負熵流攝入,你的這個系統就在加速衰退。這時候你就得想辦法提升自己了。

另一方面來說,書本上的基礎知識也十分重要,但是當一個人的知識大規模地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出現“涌現”效應。這就跟沖廁所時會出現一個漩渦一樣,單個水分子沒有漩渦這個屬性,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很多厲害的人花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收獲很大的成績,可是某一天突然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人家的進展,就是因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積累上“涌現”出來的,是規模的產物。知識越多,涌現效應越明顯。

一個人在讀每本書的過程中,都會有個消化階段,也就是說怎么讓這些知識在腦子里溜達一圈,吸收一下。

此外,這幾年有個很不好的現象,叫碎片化閱讀。為啥說這種現象不好呢?因為人的大腦是“關系型數據庫”,也就是說你記住的所有東西都依賴我們大腦里已經有的東西。舉個例子,一個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號,他是想不明白這是什么東西的,但是你就算沒見過泰坦尼克號,你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事物,這是因為你見過別的船(哪怕你並沒見過真實的船,在書籍、電視或者電腦里見過也算)。當你把兩個事物關聯起來,就大概能猜出這東西應該是一艘型號大一點的船了。碎片化的東西由於缺乏“觸點”,和現有知識連不起來,下次想用的時候也想不出來。

如果新知識連不到你的“認知樹”上,很快就會忘了,就跟從來沒出現過一樣。學習本身依賴你積累的知識的規模。你對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學得越快。比如一個木匠,他只學會用錘子,基本什么也搞不出來,后來又學會了用鋸子,配合錘子就可以搞出點東西了,再后來他學會了刨子、鑿子等,當他的工具箱全了,而且這些工具都會用之后,折騰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復雜,甚至別人做出來的東西他看一眼就明白個大概,不斷地折騰,說不定就復制出來了。

 

2、當你畢業后,如何繼續學習

你做一件事堅持一兩百天,習慣了以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腦會給習慣性的動作修“高速公路”。

神經學認為,經常重復某些動作會改變神經結構,變得更加熟練而且難以改掉。也就是說,在新形成的神經路徑中,消息傳播會加快,逐漸形成條件反射,就跟刷牙、剃胡子似的,堅持一年后,每天不做這件事就會挺難受。

其實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看完什么東西之后就隨手寫點心得,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即可。你會發現越寫越利索,而且對思維的訓練也非常厲害,能夠讓知識條理化,讓大腦清晰化。而且隨着時間的疊加,效果會越來越明顯。

你做一件事,做一周沒什么用,做兩個月也沒什么用,但是如果你能持續五年,絕對能折騰出點名堂。

很多人總是問,我看完書就忘怎么辦?這個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來看待:

  • 一、一個人剛看了某些書就忘了是正常的,尤其是剛接觸某個領域,全是新名詞,不忘才是奇怪的事。但是,大腦對信息的處理依賴“冗余”,也就是說你知道了茴香豆的四種寫法之后,這輩子你都會寫茴香豆了。你從一百個角度見過大象,你就能認得出大象的骨頭,但是你對一只鱷龜只是驚鴻一瞥,你腦子里可能完全想不出來這東西有什么特點。對信息的認知和記憶也是這樣,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獲取對一件事的描述之后,這件事就徹底固化在你腦子里了,想出錯都難。
  • 二、那些寫專業文章的人也都是記住哪個知識點在哪本書,他只是有個大概的印象。他寫作需要的時候,知道該去哪本書查而已。

 

3、厲害的人的工作和學習心得

事實上,小孩的成長和成年人學習某些技能的過程很相似,這也是為什么高成就父母的孩子優秀的概率更高一些,因為道理總是相通的。優秀的父母知道一些普通父母不知道的東西,比如他們迎接過極度復雜的挑戰,並達成了目標。這種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向下一代傳遞的。

關於技能提升或者成長,主要是下邊這幾個方面。

0x1:獎勵

獎勵必須是反饋型的,有確定性的。

有的父母當孩子記住一個單詞便獎勵一塊錢,記住一篇文章獎勵五十,孩子的能力迅速提升,形成正反饋。

有糊塗的父母跟孩子說期末考前三名就獎勵他迪士尼樂園一日游,這樣做往往沒什么效果,因為絕大部分人不響應長期激勵。

事實上很多小孩子也會敷衍了事的。他們很快就學會跟父母斗智斗勇的方法。比如他看完一本書就獎勵他一個甜筒,他很可能開始不認真看書,而是隨便翻書,做做樣子而已,然后領獎品,這多么像差勁的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所以獎勵一定是可度量的,也就是達成什么結果我才給什么獎勵,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反復博弈。

此外,最有效的激勵叫隨機獎勵。很多人都玩過游戲,那里邊的寶物掉落就是隨機的,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無法自拔。到底怎么操作,還需要大家自己多琢磨。

0x2:練習

一個人,只有在挑戰區練習才能有效果,驢拉磨那種繞圈練習沒什么作用,當然追求太難的目標也會傷害人的積極性。

舉個例子,孩子學數學,或者你學編程,不能直接去搞最復雜的問題,否則很快就崩潰了。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越學越難,但是在每個階段都扎實練習。

但是准確識別出怎樣的路徑是持續挑戰卻非常困難,絕大多數人其實是失敗在這里了,要么他自己想不明白,沒人指導,要么是指導他的人是糊塗蛋。

先把基礎打牢靠,然后再提升層級,多數游戲就是這么設計的,玩過《絕地求生》《王者榮耀》之類的一定有這種認知。你剛開始玩游戲的時候,游戲系統把你識別成一個菜鳥,讓你去新手營,新手營甚至設定人工智能的那種角色讓你練手。隨着你玩游戲時間的增加,你能夠去較高級一些的地方,這里面人的水平越來越高,你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隨后你能夠到更高級別的地方。這種游戲設置,讓你一直在練習,一直有挑戰,一直有樂趣。如果一開始就把你和玩了幾百個小時的游戲用戶放在一起,你每次開局就死,那你能喜歡這個游戲才怪。通過玩游戲,能夠讓你明白,設計游戲的人都是高級心理學專家。

很多人喜歡聊天賦,其實就高考這種難度的事情而言,跟天賦沒什么關系,天賦這種東西,只有你去做數學家什么的才有必要,考個大學不涉及。工具一個人掌握了復雜工具,才真正具備了能力,如果僅僅掌握了簡單的工具是沒用的。比如手機就是簡單的工具,嚴格來說還算不上什么工具,只能算消費品。復雜的工具指的是SQL工具、數據庫、eclipse、復雜圖像編輯工具、建模工具等,人的能力只有和工具疊加起來,才能形成效果疊加。一個人赤手空拳能打幾個人?一個人有根小棍子能打幾個?一個人有把槍能制服多少人?

新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技能就是具有不斷地使用復雜工具的意識,並且嘗試用“工具思維”去解決問題。比如碼農做什么事情都會問“庫呢”?“庫”就是工具集,里邊放着他的錘子、電鋸、鑿子。如果你讓他先去做一套工具出來再去做事,那么他也不會。將來人工智能也一樣,人工智能也是工具,會和人類更加深度地合作,就跟毛瑟步槍換成了馬克沁機槍一樣,效率急劇提升。效率提升后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分工中來,創造更多的崗位。

使用的工具太簡單,你就不會有什么突破。所以你必須想盡一切方法去掌握復雜的工具。

0x3:時間

飛行員開飛機不夠一千個小時就不能算老手,馬拉松運動員每天都跑幾十公里,優秀的程序員也是從對着書一行一行代碼敲過來的。在學習的前期,一個人是沒有方向、沒有思路、沒有全局感的,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投入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清晰了。

0x4:運動

運動遠遠不是可以用來減肥這么簡單,長期慢跑的人都有體會:只要堅持運動,每天睡六七個小時就夠了。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運動,能夠從睡眠中自然醒來。

運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然后站在那個大鏡子下拍幾張照片發微信朋友圈才算運動。

每個人的精力就如同電池,因此我們不妨把人體的精力稱為“精力電池”。你每天睡覺、吃飯就是給自己充電。多數人都是充滿電后再出去工作、學習等。為什么有些人可以精力充沛地忙活到深夜,而很多人到了下午就很累呢?可以理解為容易很累的人的精力電池容量只有兩千毫安,一天得充兩次電,而精力充沛的人的精力電池容量是六千毫安,大屏玩游戲一天一充。持續的運動,能讓你的電池容量變大,你實踐了自然會知道我所說的真實性。

 

4、關於積累、精進、進階

硅谷王川在網上發了一段文字,他說:

  1. 所有的我們以為的質量問題,大多本質是數量問題,因為數量不夠,差幾個數量級而已
  2. 數量就是最重要的質量。大部分質量問題,在微觀上看,就是某個地方數量不夠
  3. 最大的誤區是,明明是數量不夠的問題,因為錯誤地以為瓶頸在於質量,幻想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用某種奇技淫巧,偷工減料達到目的。這時候玄學、迷信和各種無病呻吟就出現了。數量不夠,底子不夠厚時,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時看似有捷徑,欠的賬遲早是要還的

還有人問,會不會就跟驢拉磨一樣,一直在積累量,但是“質”沒有突破。我說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你肯定能夠突破。如果你沒有別的好辦法,不如把在某件事情上積累一定的量作為目標。

我們看現在所有的一切,意義都不大,但是再過五年回過頭來,才能發現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現在你的每一個行為塑造的。

 

5、關於記憶、鏈接的一些思考

  • 一、大腦非常低效,記性不好,還會自圓其說。你用一段筆記把今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過一些年再找出來——你先回憶下今天發生的事,再看看筆記,就會發現大腦記得栩栩如生,然而錯誤百出,這就是大腦的一個毛病:如果想不起來,就開始給你編。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利用筆記的能力。
  • 二、注意力和肌肉一樣,存在耗損。強制自己在某一件事上集中一段時間,就發現自己在別的事情上注意力渙散,因為精力虛了,就跟你搬家之后體力虛了一樣。另外,注意力和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煉來加強。
  • 三、大腦的神經網絡依賴“關系型數據庫”,也就是說,所有知識必須鏈接到已經有的知識,到用的時候才能翻出來,否則就徹底丟失索引找不到了。大家感慨搞了那么多“碎片化閱讀”依舊沒什么用,就是因為連不到你的“思想大樹”。舉例來說,你死活想不起來誰是張二狗。經人提醒,說是被他媽往死里打的那個,你立刻想起來了。總體來說,冗余越多,記憶越牢固,比如你不僅記住張二狗被他媽打,還記住他參加黑社會被抓了起來,那就基本忘不掉了。
  • 四、要分得清“反自然”。你玩游戲看電影很快樂,感覺不到時間流逝,你學習健身卻感覺水深火熱,因為前者是符合人性的,后者是反自然的,自然規律是熵增的趨勢。通俗來說,讓你往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是自然趨勢,你必須做到能夠克制自己的惰性與隨心所欲,才能讓自己不斷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 五、大腦運作依賴的是“涌現”和“鏈接”,每個腦細胞單拿出來會發現結構非常簡單,而且功能單一,並沒有記憶什么的功能,但是天量細胞連接在一起,就變得異常神奇而不可思議,開始涌現一些神奇而復雜的東西——記憶,創新,沖動。這種現象有點像沖馬桶水流有個小漩渦,水分子本身並沒有漩渦這個特點,只有大量的分子擠在一起才有。人也依賴鏈接,鏈接越多,可能性就越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越多,會涌現出一些復雜的模式。比如一個人的微信朋友圈有二十個人幾乎什么都做不了,有兩百人可以做微商,有兩千人可以做代理。如果一個人的社交媒體上有一百萬粉絲,那他本身就是個熱點,可以進化出無數玩法來。中國經濟大發展,背后也是史無前例的大基建在助力,鐵路、公路把城市都連起來,這也是鏈接,要想富,先修路,說的就是這事。中國引以為榮的移動互聯網,背后也是前些年運營商投資上萬億建的。有了網絡和鏈接,自然會涌現新事物。以公路、鐵路為標志的硬鏈接和以網絡為標志的軟鏈接的疊加,就是現在烈火烹油的電商。
  • 六、提升大腦效率的方法在於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常用鏈接高速公路化,你可以一邊用筷子吃飯一邊侃大山,剛開始用筷子的老外就不行。你也可以不看鍵盤盲打輸入文字,因為你長期打字,大腦里已經不需要額外注意力就可以完成這種事,我們叫“高速公路化”。通過反復練習,那部分動作對應的神經細胞便能夠“硬鏈接”了。提升大腦效率的另一個層面在於激活更多鏈接,學習新東西會讓人痛苦不堪,需要用意志力克服它。大腦在擴張鏈接過程中遭到人的天性的反制,人的天性並不喜歡大腦擴張鏈接,因為鏈接多了要消耗多余的能量,而人體不希望消耗那么多能量。但是更多的鏈接才會派生出更多的想法,才會更有創造性。以前有人說知識多了影響創造性,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能創造出來。創造,多是建立在知識積累上的。
  • 七、自然界本身鏈接並不多,你看獅子、猴子,這類群居性動物,一般互相之間打交道的最多不超過幾十頭。只有人類突破了界限,鏈接多了,相互碰撞才有了文明,才有了社會,而且這種鏈接本身就是潛在財富,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和鏈接本身是一個正反饋,發展會讓鏈接變多,鏈接變多會進一步促進發展。全球化就是全球大鏈接。

 

6、理解“資源邊界”,忘記“邊界”

“資源邊界”這個概念非常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探討。

舉個例子,原始社會那會兒,地球上人很少,看起來沒什么競爭,生活壓力應該不大才對,然而並非如此。原始人的生活壓力也不小,因為他們對資源的理解非常膚淺,似乎只有樹上的果子、山里的兔子是資源。他們對煤、石油、天然氣什么的根本沒概念,這些對他們而言不是資源。

到了工業社會的時候也一樣,開始燒煤了,但是對可以釋放更大能量的原子能有個漫長的認識過程,在這部分能量被開發出來之前,對於人類來說,這部分資源等於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資源邊界還沒擴展到那里。

很多人一定聽說過“羅馬俱樂部”,也叫“悲觀未來學派”。一伙當時最厲害的科學家成立了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於1972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它預言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預測世界末日快來了,設計了“零增長”的對策性方案,也就是說今后大家別發展了,防止資源耗盡。可是到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經濟依然蓬勃發展,現在已經上了一個新台階,為什么當年最頂尖的學者會搞出這么奇怪的研究報告呢?說白了,他們犯了一個我們通常會犯的錯誤,即用靜態眼光看世界,在當時的資源邊界以內思考問題。

很多人畢業后剛工作的時候,工資只有三四千,房子卻很貴,他們經常犯愁自己什么時候能買得起房子,但是等他們奮斗了五六年以后,發現買房子的事情容易多了,至少沒當初想的那么難。因為隨着我們向前發展,隨着我們能力的提升,“資源邊界”一次次地擴展,以前只能靠工資,慢慢地獎金上來了,慢慢地有業余收入了,到后來工資已經不算什么了。回過頭來看很多年前剛畢業的自己,像不像現在的我們回頭看羅馬俱樂部的人?他們想不出來會有這么多水電站、風電站、核電站。他們也想象不了新培育出來的農作物種子產量會那么大。你是不是能夠意識到,很多現在的難題,其實是現在資源邊界內解決不了的,如果能突破這個邊界,很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問題。

說到這里你應該也看出來了,我不是想聊資源,是想說我們自身的問題所在——富人為什么富?他們的資源邊界特別大,很多東西都能給他們提供資源。你每天去坐地鐵,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如果你在洪流中,你可能唯一的感受就是不爽,但是如果你在邊上擺個地攤,你的資源邊界一下子就擴大到人群里了,過往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你的資源,你可能會嫌人流量不夠多。

資源這東西比你想的要大得多,或者就在你眼前,可是你拿不到,也就是資源邊界太小,而且由於邊界太小,跟別人是重合的,會引發激烈的競爭,這也是為什么說底層人踩人,或者常說的內卷,因為不踩沒有更好的辦法。邊界大了,競爭反而小了,而且你已經領會到這種獲取資源方式的優越性,腦子里成天想的就是怎么去進一步擴大邊界,合作就更容易發生了。

說到這里,大家肯定要問了,怎么擴展資源邊界把觸角伸到未知領域呢?說實話我並不知道具體的方法,但是我有個體驗,那就是忘了年齡,去做新鮮的事,接觸新鮮的人,永遠都在拓展,永遠沒有邊界,不要搞自我封閉。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學會的東西,低估三年能學會的東西。大家慢慢體會這句話。

 

7、鏈接即財富

  • 一、一定要保持樂觀,人有一種奇怪的自我實現的能力,你覺得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它似乎真可以修正,跟你心里的樣子越來越像。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比悲觀蒙蔽雙眼更郁悶的事了,樂觀會帶來財富,悲觀會帶來灰暗。樂觀還是悲觀本身是一個經濟問題。你只有堅持看多,堅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你才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折騰。這種持續的動力就跟巴菲特說的“長長的雪坡上有個小雪球在往下滾”一樣,一開始可能不明顯,時間長了就會非常明顯。
  • 二、這個世界資源是無窮的,而我們總是盯着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那種感覺就像是印第安人在波多西種玉米,完全不知道地底下埋着史無前例的銀礦一樣。有時候我們太過執着於眼前的那點好處,完全忽略了世界很大,資源很多,經常只需要伸手去夠一下就能拿到。
  • 三、“鏈接”本身就是財富,如果沒從鏈接中受益,說明你鏈接的資源不夠多。一旦你開始用這種眼光觀察了一下周圍的世界,可能會突然發現懂了好多之前一直也不太明白的事。這也是之前王川所說——接觸真實的世界和市場,發現有些賺錢的機會和市場與主流媒體宣傳的不一致,有些被人忽視的領域有賺錢的大機會。
  • 四、當下社會討論的一個比較多的詞語是“內卷化”。什么是內卷呢?這個詞最早應該是講中國晚清那種情況的,提出這個概念的人認為歐洲的工業革命一個原因是人工成本太高,因為人少,所以就需要通過機械來代替人力,這便有了持續改進機械的動力,因為有這種持續的動力,最終突破了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我國則不一樣,人多,過剩人口導致人力太過便宜,使得以節省人力為目的的技術變遷沒法自發出現,也就一直自我鎖死在了低層次文明水平上。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李約瑟難題”的一個現象。把這個“內卷化”延伸下,可以理解成一個系統的自我鎖死,或者自我封閉,缺乏延伸性,系統不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就算很大很大的公司,也非常在意每年的增速,因為一旦放緩或者停滯,絕不意味着今年賺到的錢會跟去年一樣多,更不會意味着明年還會一樣多。一旦放緩或者停滯,很有可能是內部出了問題,會導致組織迅速的坍塌。
  • 五、有些事投入不大,但自帶杠桿,這種事應該多做。比如寫文章就是,花幾千塊買書看書,然后寫文章,寫出來之后看到的人越來越多,我也會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隨着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效果會呈現出明顯的加速。一般我們也稱為復利。此外還有件事,你要是給別人打工,今天提供一個交付件,老板會按件計費給錢。事實上這個交付件有個很長時間的“收益尾巴”,也就是明天它還會帶來收入,后天依然會帶來收入,“剩余價值”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這些。單個交付件不明顯,多了就會有效果,大家一定要記住巴菲特說的那個“雪球效應”,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我這么說的意思是,大家要在生活中擦亮眼睛,去尋找這方面的產品,自己交付,自己拿長尾收益。其實時間才是真正的成本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