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知乎:袁俊
首先申明一點,我本人沒有正兒八經做過投研,以下內容是我在聽某位大神分享后做的筆記,分享給讀者朋友。
高盛咨詢師是怎么理解行業投研?
所謂的投研,全稱是“投資研究”,它是幫助投資決策的重要環節和基本功。行業投研,是從中觀層面做出的研究。
在講行業投研之前,需要先了解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概念。所謂一級市場,又叫“發行市場”,是首次募資的市場,典型的有IPO等,參與一級市場的主體有PE(私募股權)、VC(風投)等。
對應的,二級市場是“流通市場”,是證券已經被發行出來,比如我們在股市上買賣股票,這是典型的二級市場。參與二級市場投資的主體,除了散戶,也有包括對沖基金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
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市場,做行業投研,在玩法方面會略有差別:
(此圖是我手動繪制,請忽略我的審美)
自上而下的行業分析邏輯
我們將行業研究區分為廣義行業研究和細分的行業研究,在細分研究之下,還有具體標的的研究。
通過從廣義到細分,再到具體標的,這樣層層篩選,比對的方式,我稱之為“自上而下”的行業分析邏輯。
舉一個栗子,比如食品制造行業,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廣義的門類,在這個門類之下,還有烘焙食品、糖果蜜餞制造、方便食品制造(含速凍食品)、乳制品制造、罐頭食品制造、調味品制造等等,這些是細分領域。
從廣義研究層面,你需要知曉食品制造整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多大市場容量,這個行業有哪些規律可以遵循;細分產業研究層面,你需要知曉這個行業里成規模的企業有多少家,行業格局是怎樣;標的分析層面,你需要知曉要投資的這家公司在行業內是什么水平,競爭對手有哪幾家等。
行業研究中的核心信息
簡單說,核心信息包括5個方面: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增長前景、龍頭企業、信息源。
1)市場規模的挑選原則:
盡可能選擇大規模的市場,選擇龍頭企業。市場的大小,幾乎決定了某家企業成長的天花板,所以,我們一定要選擇大規模的市場。
比如說,跟衣食住行相關的市場,都是大的市場,而另外一些非標的,定制化服務的企業,它們所在的市場可能容量就極其有限,不容易誕生世界級企業。
就算是衣食住行相關的企業,也要看它所在的細分行業,比如大神分享的休閑食品行業,烘焙食品占到34%的營收比例,是休閑食品領域絕對的老大;第二位的是糖果,營收占比21%;其他如膨化食品,占比僅8.6%,鹵制品12.7%。
所以,如果我們要在休閑食品行業選股票,首選還是烘焙食品的生產商,實在要選鹵制品,也僅限於最頂尖的企業。
盈利能力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一些規模很大的行業,盈利能力完全跟不上,這種投資是需要謹慎參與的。典型的,比如石油化工領域,兩桶油幾乎操控了我國全部的原油市場,但如果要看盈利性,至少目前看數據並不太好,這也是我一直不認為買中石油就能稱為“價值投資”的重要理由。
2)競爭格局要確定
大神分享的內容,跟我之前分享的經驗是一致的,就是一定要選擇格局明朗的行業。
格局明朗,意味着行業座次已經確立,此時龍頭企業坐享其成即可,后進者也不會貿然發動價格戰,爭奪客源。這時候,龍頭企業的利益是最有保障,只要公司股票價格合適,就值得投資者長期關注。
3)增長的邏輯
從財報上看,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營收和利潤都取得增長,但增長的內在邏輯很可能是不一樣的。
首先,我們需要對行業做三類划分:增長型行業、周期性行業和防御性行業。
增長型行業,內在增長的動能在於科技創新,還有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滿足人們需求。也就是說,就算宏觀經濟形勢有所衰退,只要這類企業在科技領域有新突破,依然有增長潛力。這類型企業的典型,比如5G、物聯網等。
周期性行業,這種行業非常常見,一般傳統行業都是周期型行業,它會伴隨經濟形勢好轉而向好,如果經濟形勢惡化,則業績變差。
防御性行業,典型的比如食品行業、醫葯行業,這種行業企業生產的商品,對於消費者而言是剛需。所以,防御性行業在經濟低迷的形勢下,往往也有不錯的表現。
4)信息源
做行業研究,一定要有數據,數據來源,我稱之為“信息源”,它包括:
- 官方渠道,比如國家統計年鑒
- 行業協會的研究報告
- 投資機構的研究報告,比如萬德、IDC等。
- 行業龍頭企業的報告(上市公司年報等)
- 財經媒體,比如華爾街日報、新浪財經等。
我的投研心得
本人有幸在一家持牌基金銷售公司也有過短暫投研經歷,簡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1)搞清楚自己屁股坐在哪里
行業的投研,其實嚴格來說,是要區分為賣方投研和買方投研的,我們當時是作為基金銷售公司,算得上是半個賣方。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做研究,最終還要服務於把東西銷售出去。
相對的,買方的投研,是要服務於如何投資決策,這邏輯又不一樣了。我們在上面分享的這么多內容,其實都是買方的邏輯。
投研報告,首先你要知道分析的人是站在誰的立場,再去慎重相信里面的論證。
2)投研更講究數據說話,而不是臆斷
比如說,我問你,近期市場有哪些熱點?你可能指出一大堆。可是市場的熱點真的就是這些嘛?
這要借助數據來說明,我們當時的做法,就是梳理了網上權重最高的一些相關網站,然后按照詞頻和權重,篩選近期最為火爆的15條左右的市場資訊,針對這些資訊,歸納出市場動向。
類似的做法,比如大類資產配置,究竟什么資產配比多少?我們的做法是,依照主流機構的一些投資數據做梳理,從而知曉絕大部分機構在股票、外匯、債權等方面是怎么操作,還有具體業績數據都能一目了然。
機構做投研跟散戶玩法還是很不一樣,散戶更重視未來怎么操作,更具象化,更有實操性,機構投研更多就是數據展示,用數據指導投委會(基金經理)的決策。
3)投研是一種很難遷移的能力
做投研的時候,你能輕易獲取很多重要信息,如果你一朝離開這個平台,想要再獲取相關信息,其實並不太容易。
這跟個人炒股還是不一樣,炒股的思路,就算你離開券商多年,還是不受影響。但是,投研的東西,離開了平台,就失去了獲取數據的渠道,也沒有搭檔的配合支持,這時候是沒辦法把能力帶走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啥有一些基金經理,在離開基金公司,自己單干的時候,各項操作數據是明顯降低的。因為他在公司的時候,是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保障他持續成功,不要誤以為這是他天然就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