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調的功能組、經典和聲進行
一、副三和弦
上一篇介紹了大調的正三和弦:Ⅰ、Ⅳ、Ⅴ。這三個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在大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除了這三個和弦,大調的調內和弦還剩下四個,它們都叫副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是什么樣的呢?
請大家觀察,主和弦Ⅰ由1、3、5三級音構成,調內和弦有哪些和弦也用到了這些音?如果兩個和弦同時用到某個音,就叫共同音,它們的和聲功能就會有一定的重疊,共同音越多,功能就會越接近。大調的每個副三和弦都與至少一個正三和弦享有兩個共同音,因此按照這種方法,我們用正三和弦來分類大調調內和弦的功能,這就稱為功能組。
下面介紹功能組之前,先來給出大調調內音的功能,隨着介紹功能組,來解釋這些名稱:
從1到7: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二、功能組
按照正三和弦,我們分出下面三個功能組:
主功能組T(Tonic):主功能組中,正三和弦是Ⅰ:135,大調中的中音和弦iii:357,以及下中音和弦vi:613,都與正三和弦分享兩個共同音,因此它們屬於主功能組,都具有主功能,也就是明確調性、構造穩定感的作用。
分享兩個共同音時,和弦的聽覺效果相近,互相之間的轉換有如正三和弦一樣沒有限制,稱為代理和弦。主和弦由於過於穩定,有一種終止感,不宜在樂曲的中間使用,這時就可以用代理和弦iii和vi了。
不過雖說如此,由於Ⅰ是大三和弦而iii、vi是小三和弦,它們的穩定性仍然不如Ⅰ,而且仔細聽iii — Ⅰ和vi — Ⅰ的進行,會發現iii的穩定性也不如vi,后面來解釋這一點。
屬功能組D(Dominant):屬功能組的正三和弦是Ⅴ:572。之前已經說過,屬和弦有強烈的向主和弦的傾向性,屬功能組的和弦都有這個特點。屬功能組的和弦包括中音和弦iii以及導三和弦vii-dim:724。屬功能組的功能與屬和弦類似,營造強烈的不穩定感,使和聲傾向主功能。
之前已經把iii歸到主功能組了,它怎么又來到屬功能組了呢?這是因為它分別和Ⅰ、Ⅴ共享兩個共同音,與它們都很相近。實際上,3是主音和屬音的中間音,因此稱為中音。中音和弦因此既有主功能又有屬功能,運用比較靈活。
屬功能組的另一個和弦是vii-dim。它的根音是7。在音階中,7與主音1只相差一個半音,本身就有強烈地傾向主音的屬性,人們就叫它導音,以它為根音的和弦自然也就叫導和弦。而大調中的導三和弦又是個減三和弦,極不穩定,與主和弦沒有共同音,實際上向主和弦的傾向性比屬和弦還強。大家仔細觀察,屬功能組的每個和弦都含有導音,說明導音是屬和弦傾向性的主要來源,可以叫它特征音。
下屬功能組S(Subdominant):下屬功能組的正三和弦是Ⅳ:461,副三和弦是vi:613和ii246。下屬功能組的功能與下屬和弦類似,是營造一種從主和弦離開的方向感,即“離心力”,使得音樂向前發展。
與3類似,vi既在主功能組也在下屬功能組,6音具有兩性,是下屬音和主音的中間音,因此叫下中音。下中音是下屬功能組的特征音。它與主音之間是三度關系,比導音穩定得多,因此下屬功能也比屬功能穩定。
2音就在主音上方一個全音,因此就稱為上主音了。ii級和弦與主和弦不存在共同音,只具有下屬功能,經常和Ⅳ替換使用。
上面把所有調內三和弦歸到三個功能組里以后,就構成了所謂完全功能體系。我們在網格圖上看一看(以Eb大調為例):
完全功能體系里的三和弦在網格圖里遵循這么兩條規律:
1、相鄰的三個和弦構成一個功能組。對任意一個和弦,它在圖上離主和弦越遠,它就越不穩定。
2、由於特征音導音極不穩定,因此屬功能不如下屬功能穩定。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給七個和弦的穩定性拍一個序(從低到高):
vii-dim < Ⅴ < ii < Ⅳ < iii < vi <Ⅰ
這里是先把屬功能組的兩個和弦排列,再排下屬功能組,主功能組里又按屬<下屬<主的模式排列。這個體系下,和弦都是為了調性服務的,也叫調性功能和聲。當然存在大量的非功能和聲體系,但暫且不表。
三、經典和聲進行
上一篇提到了一些進行,比如經典的順功能進行:Ⅰ — Ⅳ — Ⅴ — Ⅰ,由於代理和弦的理論,實際上是可以這樣進行的:T — S — D — T,同功能組的和弦可以互相代理,而中音和弦和下中音和弦又可以作銜接和過渡,這就使得大調的三和弦進行已經千變萬化,而三和弦之外更是數不勝數。在編排和聲進行時,大家應該根據和聲之間的穩定性等關系來編排,不應死記硬背(背不下來的)。
不過長期實踐下音樂家總結出了一些很好的大調和聲進行。下面兩個尤為經典:
1、Ⅰ — Ⅴ — vi — iii — Ⅳ — Ⅰ — ii — Ⅴ。這稱為卡農進行,來源於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它非常好,被稱為“黃金八循環”,至於它為什么好,就超出我們進行到現在擁有的知識體系了,與卡農等復調音樂有關,因此無法解釋。這里面的iii、第二個Ⅰ和ii是可以代理的,但是代理過多可能會變得奇怪。
2、Ⅰ — Ⅳ — vii-dim — iii — vi — ii — Ⅴ — Ⅰ。這稱為調內五度循環。觀察最后有一個Ⅴ — Ⅰ的進行,傾向性很強,實際上ii — Ⅴ也有這種傾向性(因為構成了五度關系),當然vi — ii也有,一直下去就會構成調內五度循環。這之間只有vii-dim不同,主要是為了保留調內音。從左向右是四度循環,也可以叫調內四度循環。這樣的進行是符合五度規律的,因此和諧、常用而傳統。
這個進行有八個和弦,實際上沒有必要,可以截取其中的某一段。比如ii — Ⅴ — Ⅰ。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很符合規律的進行,其實也很常用。再比如Ⅳ — vii-dim — iii — vi。注意觀察這里沒有主和弦了,實際上調性不是很強,因此用vii-dim稍微有點不合適,可以變成Ⅳ — Ⅴ — iii — vi。
五度循環是一種循環,還可以有上行三度、下行三度、上行二度、下行二度循環,都是可以的。下行二度循環用的也很多,也就是和聲沿着音階往下降。循環和聲進行都是可以截取片段的。
除了這兩個非常經典可靠的循環進行,還有一些循環進行也常見而可靠:
3、Ⅰ — vi — Ⅳ — Ⅴ。這個和弦進行實際上已經被用爛了,但絲毫不減威力。實際上可以看出它是Ⅰ — Ⅳ — Ⅴ的一個變化,但不止於此,實際上這個進行是一個循環,可以從任意位置開始,比如變成vi — Ⅳ — Ⅴ — Ⅰ。
4、Ⅰ — Ⅴ — vi — Ⅳ。這是把上面的進行調換一下順序,但聽覺效果已經很不一樣了。它同樣也是一個循環。
除了這些樂曲中間的常見進行,也有一些常見的終止式。實際上終止式可以分為幾種:
1、正格終止:也就是Ⅴ — Ⅰ。也可以是Ⅳ — Ⅴ — Ⅰ之類的。它是最有終止感的。
2、變格終止:也就是Ⅳ — Ⅰ。變格終止會給聽者一種安寧之感。
3、補充終止:終止式之后再終止一次,來鞏固調性。教會的唱詩經常用變格終止,然后再次變格終止,對應兩次“阿門”,有很強的宗教感。常見的補充終止還有vi — Ⅰ、vii-dim — Ⅰ、ii — Ⅴ — Ⅰ等。
4、半終止:上一篇提到過,也就是不停留在Ⅰ,停留在下屬功能或者屬功能和弦,來告訴聽者整首曲子並沒有就此結束。但是如果就是在最后用,反而營造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5、阻礙終止:也叫偽終止,實際上就是在終止式中,把Ⅰ換成vi或者iii或者其它可以代理主和弦的和弦。甚至也可以用下屬和弦來替換。這樣就會給聽者一種“原來並未終止”的感覺,使音樂繼續運動下去。
上面一些經典的進行和終止式是長久以來總結出來的。人類的聽覺審美是有一定共性的,這些經典的進行內含許多規律,使用時不必束手束腳。當然,也不可養成懶惰的問題。
上一篇嘗試了寫作,由於篇幅,此后基本不會把過程放到文章里,但應該多多進行,熟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