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大調
零、五聲調式
介紹自然大調之前先來介紹五聲調式。先來復習一下純五度循環:
C — G — D — A — E — B — F#/Gb — C#/Db — G#/Ab — D#/Eb — A#/Bb — F — C
五聲調式就是從根音開始,在五度循環上順序找到五個音構成的。譬如中國五聲調式:宮(C)、商(D)、角(E)、徵(G)、羽(A)。這五個音是五度循環上從C開始找到的五個音CGDAE,排列在一個八度以內的結果。這樣在傳統上稱為“宮調”。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調式並非只有這五個音,實際上十二個音是齊全的,與西方古典理論的不同點,基本出發點在於“調內音”是五個還是七個的區別(下面介紹)。
一、C自然大調
五聲調式是從根音沿五度循環找到5個音,而自然大調則是在這五個音之外,向兩側各擴張一個音,變成七個音,這樣也就成了自然大調。例如C自然大調:F — C — G — D — A — E — B。這七個音對於C大調來講,就是剛剛提到的“調內音”。C比較特殊,稱為“主音”。剩余的五個音則叫“調外音”。如果在上一篇提到過的網格圖上畫出來,大體如下:
可以看到是一些具有特定形狀的平行四邊形,具有周期性。在圖上從根音推導出調內音也是容易的:只要向左右兩個方向,進行“上 — 下 — 上”的模式,推導出這種平行四邊形就好了。
如果把這幾個音壓縮到一個八度里,就得到了CDEFGAB,即是C大調音階。在音階上,各個音都被標上音級,從1到7,和簡譜相同。這里大家應該注意,音級只有在某個調中才有意義。
二、C大調的調內三和弦
在C大調之中構造調內三和弦,也要遵循最基本的三度規則,而且多出一條規則:只能使用調內音。觀察音階:CDEFGAB,用三度去構造三和弦,可以構造出七個三和弦。
其中大三和弦有:
C — E — G、F — A — C、G — B — D
小三和弦有:
D — F — A、E — G — B、A — C — E
剩余了一個和弦:
B — D — F
可以看到這個和弦的結構是小三度+小三度=減五度,即$3+3=6$,這樣稱為減三和弦,記作Bdim。這是一種不和諧的三和弦,而且減五度使得聽覺效果有緊張感、陰暗。
如果我們畫在網格上,就像下面這樣:
我們對某個調的調內三和弦也進行級數的編號,這里就用羅馬數字來表示,而且用大寫表示大三和弦,小寫表示小三和弦:
Ⅰ:C — E — G
ii:D — F — A
iii:E — G — B
Ⅳ:F — A — C
Ⅴ:G — B — D
vi:A — C — E
vii-dim:B — D — F
可以發現,只有1、4、5構成了明亮的大三和弦,而2、3、6則構成小三和弦,7則只能構成減三和弦。1、4、5的主要性質,與一度、四度、五度的和諧性質有驚人的巧合。這些性質對於和弦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任意自然大調
上面我們用C自然大調作為例子,但我們知道,大調有12個,其它大調也有如此的性質嗎?
實際上是的,因為大調的形成方式是在五度循環上連續的七個音(其中第二個是主音),因此大調之間也有周期性、循環性等性質。樂理書籍經常將“全全半全全全半”作為大調的特點,這是對的。另一種循環的表現形式就是網格圖。在網格圖上畫出Eb大調:
顯然,只要是大調,總有這樣的平行四邊形結構和調內三和弦結構。在網格圖上從根音生成自然大調的方式即是:向左右兩個方向,進行“上 — 下 — 上”的模式,找到這個平行四邊形即可。注意根音一定會在四邊形的下底邊。
大家注意,剛剛圖中的G#、D#、A#變成了Ab、Eb、Bb,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畫出了Eb大調的緣故。如何確定一個大調里這些音的音名呢?主要有以下兩條原則:
1、一個調式一定用上CDEFGAB所有七個字母。如果這里Ab不變,仍是G#,則G和G#重復,而A沒有出現,違反了這個原則。
2、自然調式不會有升降號混用的情況。如果Ab不變仍是G#,則調式里既有#又有b,違反了這個原則。
這兩個原則在自然調式里不會互斥,因此可以混合使用。這樣,和弦的級數在圖里也清楚了:
除了推導各個大調的調內音和各級三和弦,我們還可以用這張圖判斷某個三和弦會出現在什么大調里。只需要固定某個三和弦的三角形(或者減三和弦的線段),查看哪些平行四邊形會包括這個三角形就好了。比如上面的圖就讓我們看到,Cmaj就不能出現在Eb大調里。這一點也可以用Eb大調里E變成了Eb來說明。
總之,三和弦網格圖的神奇的性質還不止這些。利用三和弦網格圖,我們可以“平等”地訓練每個大調的推導,這有助於我們擺脫由於音名的習慣問題帶來的“C大調依賴症”。大家可以在網格圖的推導上,利用鍵盤樂器或App來嘗試聽這些和弦和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