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發小說,讀書很划算,它是這個世界上很低廉的娛樂消費方式。
我很贊成。
在中國,讀書確實是一件很划算的消費方式。
用不太貴的價格殺時間。
很多時候“讀書”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其實就是不費腦力的消遣,和看電影一樣。
易讀的書,我們能讀,別人也能讀。
所以千萬不能因為多讀了幾本書就產生了與知識共鳴的虛幻感,覺得人生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讀天才的作品,就好像自己也是天才一樣。
我們在人前能談論的很多易讀的作品,也許大部分都是別人正確加以驗證過或是錯誤未加驗證過的觀點。
讀高深的書,就是和這個世界上所有聰明的人進行對話,我們可以透過字紙看見他們的真誠與淵博。
我們要觸摸到這些人的智慧,就也要付出牛人們前期付出的艱辛,才能讀懂他們,觸摸到他們智慧的邊緣。
他們教給我們的這些智慧,還要轉化成行動,可能才會對人生有一點改變。
生活智慧和生活方式區別也很大。
即使擁有了生活智慧,轉變了生活方式,也有可能沒辦法改變生活現狀,只能獲得主觀上的愉悅感。
讀書這樣的行為,或者只能給我們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世界的角度。
現行的世界中,解決很多問題的方式,都是——要有錢。
錢多的叫成功人士,票房賣座的叫好電影,暢銷書作者叫大神,能刊登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值錢的畫是好畫,能賺到錢的項目才能叫好項目。
在這樣的反襯和對比下,把閱讀過分的拔高,反而更加凸顯出我們精神上的淺薄和貧瘠。
也有讀書人把紙質書神聖化了,覺得只要出版物就是應該頂禮膜拜的,看了腰封買回來,卻發現作者似乎都還沒擺脫小學生作文就在急吼吼的出書了。
其實,不閱讀垃圾,也很難發現精品。
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源初給我們帶來的力量和感動。
閱讀,不應該強調堅持,在這個獲得碎片信息如此便利的時代,閱讀應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普通習慣。
當人樂在其中,忘乎所以,恨不得將時間全部投注下去,就不覺得做這件事情需要“堅持”了。
別尋思“非讀不可的書”,別琢磨“讀這本書要得到什么”,別在意“這種書就是初學者看的你還看”。
別在意閱讀的孤獨感,投入進去,你會發現孤獨感與快感常常是共生的。任何一個令你深愛的領域,深潛進去,都會造成與他人的一定隔閡、差距。
閱讀從來都不是一種表演,而是自我意識的發現,它讓我們清楚認識了人的處境: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
這種自我認知的智慧,能令人真正成長。
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如果他真的領略到書籍的智慧,必將意識到自己很孤獨並將長期孤獨。他也許很難和別人重合,但是他會輕易感知到同類。
我們孤獨,是因為這樣的成長或許是一條看不到終點的路。我們看到通道,是因為當我們真正離開了人群之后,會開始發現新的同伴,他們和你一樣一邊摸索一邊前進,同樣對前方充滿信心。
你也會發現,不管多么孤寂的心靈,也許都能在書中找到慰藉,不管多么奇特的想法,都會有人穿越塵世的光陰,從思想深處奔赴而來,來成為我們的導師、朋友、伴侶,與我們產生靈魂的共鳴。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