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75646/answer/280842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知識、 技能與 才干組成了 能力的三核,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修煉成高手?
三核中, 知識最容易習得。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識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記憶力,那個時候書不多且奇貴。清朝末年曾國藩買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兩紋銀,這大概是一個七品官員兩年半的俸祿。現在網上《 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幣,大概是處級干部一周的工資。所以古人盛贊一個人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牛逼不說,這能省多少錢!
到了上個世紀中,書成為大部分人都消費得起的東西。知識的競爭力開始轉向閱讀量。這時候大伙主要拼閱讀量和理解力。書上都是正確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讀的文獻越多,就越能勝出——今天我們的 學校教育,就是這個階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 信息時代,互聯網上的知識簡直不花錢(除了電費網費)。一旦載體便宜,知識總量就開始爆發。
首先,知識本身變得豐富而廉價起來。如果曾國藩活在現代,他也許就會打“《二十四史》”、“免費下載”等關鍵詞,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費的盜版電子書。只要你的搜索技術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識是廉價甚至免費的。
其次, 搜索技術改變了知識存儲的方式,人們可以記得 關鍵詞,知道在哪里找就好。
最后,這個年代的人面對了太多全新的問題,相關的知識也不斷更新,以至於我們無法知道哪些是被驗證過的,哪些是扯淡。這就需要我們有 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年代,知識的差距轉向了能力的較量 —— 搜索能力、 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 —— 誰能在同樣的知識海洋中學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誰就容易獲勝。
知識的差距,變成了技能的差距,這也就讓修煉轉向了第二個層面 —— 技能。當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識都存在的時候,誰先練出來,誰就是勝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陽真經》《九陰真經》《易筋經》都上網,誰會成為武林霸主?練習最快那個唄。這個時候,知識的競爭升級到技能層面了。
技能與知識最大的差別是,技能是以熟練不熟練為判斷的。他沒有知識那種知道或不知道,“原來是這么回事”的瞬間快感。任何人剛剛接觸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雖然24個字母清清楚楚地寫在每一個鍵位上,但是誰也不會一開始就運指如飛。
拐個彎,談談中國式英語教學的問題,他們把英語當成一種知識來教——你清晰地知道 [θ] 是從喉嚨發起的氣流通過上顎沖出唇齒之間摩擦發出的濁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順利發得標准。你可以對 虛擬語氣的十二種可能了如指掌,但是還是無法脫口而出: 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 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語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識。 知識能學到,而技能只能習得。知識學習是瞬間的,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幾乎瞬間完成。但技能則需要漫長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開始,你永遠也不會學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為這個心智之牆,很多知識優勝者死別也不願走入技能的練習領域。這也是為什么“好學生”往往不如“壞學生”混得好的原因——“ 混社會”是門技能啊。
而當一門 技能被反復地操練,就會進一步內化,成為才干。正如你現在打字不需要看鍵盤,正如你說話張嘴就來不用考慮發音,正如你騎單車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樣,這些技能都因為反復修煉,成為你不知不覺的才干。
而 才干一旦學會,可以很迅速地遷移到其他技能領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學習個新電子產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們與電腦的互動,早就成為才干,又重新遷移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領域來。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讓技能升級為才干,我們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項能力修煉: 才干是自動自發的能力。
無須過腦子就能夠直接使用這項技能,它似乎成為你的天生屬性之一。一個魔術在上台前,需要經過大概近3千次的練習,所以當劉謙對着鏡頭變魔術的時候,他的大腦肯定不會過關於“如何拉動皮筋”這樣的事,那些動作完全自動化,他的腦子則在想如何配合當時的機位、鏡頭、所有人的表情。時間一長,這些技能也變成“ 鏡頭感”被存為才干。它可以發展新的技能了。
《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把這個能力的升級過程歸功於大腦中的“ 髓鞘質”(我從未讀准過),並且認為:“所有的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間溝通的結果。……技能線路鍛煉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腦就能夠創造出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幻覺:一旦掌握一項技能,就會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形成。
明星有“明星感”,老師有“ 個人魅力”,商業決策者有“精准的 直覺”,一流的運動員有特殊的“節奏”,好的員工有天生的“ 責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賦”,而是經過大量技能練習后,才干與天賦交融的體現。人家是練出來的。才干如此的“自動自發,習焉不察”,以至於很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才干——這真的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生涯規划師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才干。
金庸小說《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向 張三豐學太極劍一段,就極大的體現了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升級過程。張無忌大敵當前,要與劍術高手比劍,卻不會劍術。張三豐於是當場傳他太極劍法,半個時辰后對敵。
……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 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干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金庸大俠給我們上了一門生涯課,劍招 — 劍術 — 劍意對應到職業生涯里面來,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干”。這么短的時間里,“如何出劍”的知識和“出得熟練”的技能,顯然不可能馬上掌握。只有傳遞“劍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動自發,無知有能,所以“劍招”忘記得越干凈越好。
但是為什么張無忌能夠馬上領會劍意?
顯然與他之前已經踏踏實實地按照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規律,修習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關。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識略有不同。正如當你站到了17樓往下看,你就一定會比樓下的人明白,去某個公交站怎么走。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頂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外人看起來,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關於才干,還有一個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觸了能力三核,會認為才干最重要,開始沉迷於各種評測與自我發覺,希望獲勝。其實不然 —— 才干雖然在職業優勝中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了技能和知識,也沒戲。比方說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這和你有什么關系?只有結合了生涯和寫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職業能力 —— 才干才有了被識別的價值。
在我看來,對於大部分職位,知識和技能就已經足夠,而對於公司里面一上來就要發揮天賦, jump out of the box 的小朋友,我要說,先進去你的盒子!知識技能只需要認真和努力,所以對於大部分工作,認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淺,他們根本沒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過找到天賦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車 —— 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賦。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75646/answer/280842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知識、 技能與 才干組成了 能力的三核,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修煉成高手?
三核中, 知識最容易習得。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識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記憶力,那個時候書不多且奇貴。清朝末年曾國藩買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兩紋銀,這大概是一個七品官員兩年半的俸祿。現在網上《 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幣,大概是處級干部一周的工資。所以古人盛贊一個人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牛逼不說,這能省多少錢!
到了上個世紀中,書成為大部分人都消費得起的東西。知識的競爭力開始轉向閱讀量。這時候大伙主要拼閱讀量和理解力。書上都是正確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讀的文獻越多,就越能勝出——今天我們的 學校教育,就是這個階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 信息時代,互聯網上的知識簡直不花錢(除了電費網費)。一旦載體便宜,知識總量就開始爆發。
首先,知識本身變得豐富而廉價起來。如果曾國藩活在現代,他也許就會打“《二十四史》”、“免費下載”等關鍵詞,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費的盜版電子書。只要你的搜索技術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識是廉價甚至免費的。
其次, 搜索技術改變了知識存儲的方式,人們可以記得 關鍵詞,知道在哪里找就好。
最后,這個年代的人面對了太多全新的問題,相關的知識也不斷更新,以至於我們無法知道哪些是被驗證過的,哪些是扯淡。這就需要我們有 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年代,知識的差距轉向了能力的較量 —— 搜索能力、 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 —— 誰能在同樣的知識海洋中學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誰就容易獲勝。
知識的差距,變成了技能的差距,這也就讓修煉轉向了第二個層面 —— 技能。當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識都存在的時候,誰先練出來,誰就是勝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陽真經》《九陰真經》《易筋經》都上網,誰會成為武林霸主?練習最快那個唄。這個時候,知識的競爭升級到技能層面了。
技能與知識最大的差別是,技能是以熟練不熟練為判斷的。他沒有知識那種知道或不知道,“原來是這么回事”的瞬間快感。任何人剛剛接觸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雖然24個字母清清楚楚地寫在每一個鍵位上,但是誰也不會一開始就運指如飛。
拐個彎,談談中國式英語教學的問題,他們把英語當成一種知識來教——你清晰地知道 [θ] 是從喉嚨發起的氣流通過上顎沖出唇齒之間摩擦發出的濁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順利發得標准。你可以對 虛擬語氣的十二種可能了如指掌,但是還是無法脫口而出: 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 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語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識。 知識能學到,而技能只能習得。知識學習是瞬間的,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幾乎瞬間完成。但技能則需要漫長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開始,你永遠也不會學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為這個心智之牆,很多知識優勝者死別也不願走入技能的練習領域。這也是為什么“好學生”往往不如“壞學生”混得好的原因——“ 混社會”是門技能啊。
而當一門 技能被反復地操練,就會進一步內化,成為才干。正如你現在打字不需要看鍵盤,正如你說話張嘴就來不用考慮發音,正如你騎單車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樣,這些技能都因為反復修煉,成為你不知不覺的才干。
而 才干一旦學會,可以很迅速地遷移到其他技能領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學習個新電子產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們與電腦的互動,早就成為才干,又重新遷移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領域來。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讓技能升級為才干,我們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項能力修煉: 才干是自動自發的能力。
無須過腦子就能夠直接使用這項技能,它似乎成為你的天生屬性之一。一個魔術在上台前,需要經過大概近3千次的練習,所以當劉謙對着鏡頭變魔術的時候,他的大腦肯定不會過關於“如何拉動皮筋”這樣的事,那些動作完全自動化,他的腦子則在想如何配合當時的機位、鏡頭、所有人的表情。時間一長,這些技能也變成“ 鏡頭感”被存為才干。它可以發展新的技能了。
《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把這個能力的升級過程歸功於大腦中的“ 髓鞘質”(我從未讀准過),並且認為:“所有的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間溝通的結果。……技能線路鍛煉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腦就能夠創造出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幻覺:一旦掌握一項技能,就會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形成。
明星有“明星感”,老師有“ 個人魅力”,商業決策者有“精准的 直覺”,一流的運動員有特殊的“節奏”,好的員工有天生的“ 責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賦”,而是經過大量技能練習后,才干與天賦交融的體現。人家是練出來的。才干如此的“自動自發,習焉不察”,以至於很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才干——這真的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生涯規划師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才干。
金庸小說《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向 張三豐學太極劍一段,就極大的體現了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升級過程。張無忌大敵當前,要與劍術高手比劍,卻不會劍術。張三豐於是當場傳他太極劍法,半個時辰后對敵。
張三豐當下站起身來,左手持劍,右手捏個劍法,雙手成環,緩緩抬起,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環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攔掃、右攔掃……一招招地演將下來,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針”,雙手同時畫圓,復成第五十四式“持劍歸原”。張無忌不記招式,只是細看他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
……只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豐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
過了一會,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是很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張三豐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
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糊塗啦。”張三豐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豐點點頭,放劍歸座。
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凈凈的了。”張三豐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
……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 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干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金庸大俠給我們上了一門生涯課,劍招 — 劍術 — 劍意對應到職業生涯里面來,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干”。這么短的時間里,“如何出劍”的知識和“出得熟練”的技能,顯然不可能馬上掌握。只有傳遞“劍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動自發,無知有能,所以“劍招”忘記得越干凈越好。
但是為什么張無忌能夠馬上領會劍意?
顯然與他之前已經踏踏實實地按照知識 — 技能 — 才干的規律,修習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關。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識略有不同。正如當你站到了17樓往下看,你就一定會比樓下的人明白,去某個公交站怎么走。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頂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外人看起來,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關於才干,還有一個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觸了能力三核,會認為才干最重要,開始沉迷於各種評測與自我發覺,希望獲勝。其實不然 —— 才干雖然在職業優勝中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了技能和知識,也沒戲。比方說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這和你有什么關系?只有結合了生涯和寫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職業能力 —— 才干才有了被識別的價值。
在我看來,對於大部分職位,知識和技能就已經足夠,而對於公司里面一上來就要發揮天賦, jump out of the box 的小朋友,我要說,先進去你的盒子!知識技能只需要認真和努力,所以對於大部分工作,認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淺,他們根本沒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過找到天賦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車 —— 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賦。
----------------------------------------------------------------------------------------------------------------------------
知識與技能又有明顯的區別。首先,他們獲得的途徑不同,知識可以從書本上來,可以靠灌輸來獲得;而技能只有通過實踐和反復聯系才能獲得,通過反復聯系可以使局部動作聯合為一個完整的動作技能。一般的學校教育不能代替技能的訓練,因此,在從事一種新工作之前,都需要進行技能的訓練,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他們在實踐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知識只有通過技能才能在生產中發揮作用,要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必須依靠技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用人單位更需要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人,僅有知識而缺乏技能所謂“高分低能”的人是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a686e6718e9951e79b8927f8.html